- 精選文章
文章專區
2018-07-01盧廣仲金曲獎入圍神曲 〈魚仔〉中的 語言轉換與旋律性
583 期
Author 作者
蔡振家/臺大音樂學研究所副教授,著有《另類 閱聽:表演藝術中的大腦疾病與音聲異常》、《音 樂認知心理學》等。
音樂才子盧廣仲的歌曲〈魚仔〉入圍金曲獎,實至名歸。一首歌能夠成為家喻戶曉的「神曲」,必然有其獨特之處,假如我們能夠揭開神曲的秘密,是否可以增進自己創作歌曲、欣賞歌曲的功力呢?
藝術跟科學不同,真正的傑作往往違反創作「定律」,不落俗套。而且,每個人對於藝術作品的評價也不太一致,你可能覺得某一首歌俗不可耐,我卻偏偏喜歡它的粗陋率性,因此,想要歸納出「審美規則」,似乎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話雖如此,我們還是可以從心理學的角度,試著解釋聆聽歌曲時的一些認知與情緒歷程,藉此思考語言與音樂的特質。
揮之不去的旋律
流行歌曲的成功關鍵之一為記憶點 (hook),它可以是副歌中的關鍵句,也可以是吉他伴奏中一再出現的音型,只要能讓聽眾留下深刻印象的音樂片段,就是這首歌的記憶點。歌曲的記憶點不僅可以造成流行風潮,廣為傳唱,其深入腦海、抓耳勾心的特質,甚 至還能造成腦蟲(earworm)。所謂的腦蟲,就是腦中一段不請自來、重複播放的音樂,精神科醫師發現,治療強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的藥物也能去除腦蟲。
撇開腦蟲的負面效果不論,我們必須承認,〈魚仔〉的記憶點非常成功,它的成功秘訣,可能跟「語言轉換」與「音樂動機模進」有關,以下試作分析。
歌曲中的記憶點
流行歌曲裡面經常利用轉折來凸顯副歌或關鍵句,例如進副歌時可能會有 音樂過門(亦稱為填音,fill),藉 由新奇的聲響引起聽眾的注意,更加留心聆聽接下來的副歌,這背後的心理學原理似乎是朝向反應(orienting response),也就是當個體察覺環境 變化時,將注意力轉移到這個變化(朝向反應也包括相關的認知處理與情緒生理反應)。流行歌曲中若出現特殊鼓點,聽眾可能會覺得「有什麼事要發生了」,因此,在副歌之前經常使用過門來提升聽眾的注意力與期待感。除了讓人精神一振的鼓點之外,歌曲中的語言轉換也會帶來驚喜,〈魚仔〉的開頭幾句都是國語,唱到一半忽然轉為臺語,口吻與情感產生了細膩的變化。另一首神曲〈身騎白馬〉(徐佳瑩創作),同樣在進副歌時從國語變成臺語,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魚仔〉的記憶點還有另一個特性,就是以歌詞及旋律來營造重覆、迴繞的意象。……【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58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