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8-08-01麻疹流行後的省思 584 期

Author 作者 臺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
2018年 3 月,臺灣民眾陷入一陣麻疹恐慌中,人人搶打 疫苗,唯恐惹病上身。早些年,麻疹在臺灣是相當常見的疾病,幾乎人人都得過;而在後續的疫苗施打政策下,使目前青少年對麻疹病毒有免疫力。但為何這波疫情會引起這麼大的恐慌,值得我們進一步探究、分析。

回顧麻疹流行期間的新聞,似乎是媒體的資訊散播影響 了社會大眾的行為,如以下報導標題:〈麻疹傳染力強  醫師:併發症嚴重可致命〉、〈一人染病  禍及千人!麻 疹防不勝防成年的你…反而最危險〉等。這些新聞標題,似乎嘗試告訴我們其致命、散播及嚴重程度。若在不理解臺灣疫苗施打與曾得過麻疹民眾所形成的群體免疫力之下,確實易引起恐慌,其主要來自於對健康風險的擔憂,追本溯源是對傳染病的認識不足。甚至有人投書形容這波疫情的民眾行為,如同先前搶衛生紙風潮,人人搶打導致疫苗缺貨,而使醫護人員、機場勤務人員等第 一線工作者沒有疫苗可用。

對傳染病的認識不足,因而對它產生懼怕,引起社會恐 慌,這在臺灣社會並不新鮮。2003年的SARS、2006年 的禽流感、2009年的H1N1流感、2012年的H5N2疫 情和2015年登革熱疫情等,類似的恐慌一而再地發生。 而這些傳染病都在在警示著我們:隨著交通便利、資訊傳播快速與健康風險意識抬頭,傳染病及其相關資訊──不論正確與否都會快速散播。所以,全民防疫的時代已來臨,民眾參與防疫是一項不容忽視的課題。

首先,對傳染病的教育紮根刻不容緩,若沒有正確觀念,容易因各式各樣的資訊及媒體報導而造成恐慌。有鑑於此,本文將初步介紹麻疹的基本知識及過去臺灣曾發生過的疫情,讓社會大眾對這個傳染病有基本的認識。接著,依照過去臺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所投入民眾教育的經驗,提出應重視公衛體系問題及民眾主動參與社區防疫的重要性。

麻疹的基本知識

之所以被稱為麻疹,除了其症狀會發高燒、鼻炎、結膜 炎與咳嗽外,特別在發燒的3~4天後口腔黏膜上會出現 柯氏斑點(Koplik spots),而在出現柯氏斑點的3~4 天後,會出現全身皮疹,也是取名為麻疹的原因。主要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傳染方式是經空氣、飛沫或直接與 病人鼻腔或咽喉分泌物接觸,在出疹的前後4 天內具傳 染力。因其傳染力很強,在疫苗尚未問世前,幾乎人人都會被感染。

施打「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easles, Mumps and Rubella, MMR)」進行預防,已是臺灣 的常規疫苗政策。在小孩出生滿12個月及滿5 歲、入國 小前各會接種一劑,因此,大部分的人都對麻疹病毒有 免疫力,使麻疹疫情不易在臺灣流行。值得注意的是, 1980年以前出生的成人,因自然免疫之故多有抗體。根 據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建 議,1981年以後出生的成人,雖小時候有打過例行性接 種,但隨著時間抗體效力會逐漸減弱。所以,若要前往 麻疹流行地區,建議自費接種1劑疫苗。疾管署也建議, 在前往麻疹流行地區時,應該做好勤洗手、出入公共場
所配戴口罩等預防措施。……【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58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