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7-03-01找到馬祖「藍眼淚」現象 並著手進行人工培育 423 期

Author 作者 編輯部
【本刊訊】「藍眼淚」是在馬祖沿岸的海面上會發出夢幻的藍光,使每年4月開始都會掀起一股觀光客和攝影玩家爭相拍攝、為之瘋狂的現象。而藍眼淚是什麼?是什麼生物的顏色?為什麼會發光?一直以來都是生態學家亟欲想知道的事,而現在,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研究團隊透過單離培養的技術,發現導致藍眼淚現象的生物就是「夜光蟲」。

過去「藍眼淚」現象被認為是藻類或蟲類所造成,候選生物有夜光藻、渦鞭毛藻、介形蟲或夜光蟲等……。因此,海洋大學為了更加深入了解藍眼淚,在馬祖進行了每日採樣,研究團隊在馬祖介壽澳口區域進行採集後,再利用單離培養發現此螢光生物是夜光蟲。

除了透過單離技術外,在馬祖福澳港與介壽澳口周遭海域利用浮游生物網進行大規模樣本採集,並萃取出小於20微米的所有微生物的核醣核酸(RNA),利用次世代定序技術將不同螢光素氧化酶(luciferase)定序出來,發現高達85.1%~97.2%的螢光序列為夜光蟲所有,這也再次證實馬祖的藍眼淚現象為夜光蟲所造成。

海大研究團隊在進行每日採樣的過程中,發現「藍眼淚」的出現可能與環境因子有關。通常藍眼淚的「淚況」最佳時期,大約都發生在植物性浮游生物快速成長藻華期間,特別在藻華結束時夜光蟲的數量會達到最高值,濃度高達每公升海水超過300隻。初步證實夜光蟲大量出現為植物性浮游生物所誘發,為一自然界微生物食物網循環所造成的物種交替現象,並非海域汙染生物。未來研究團隊也將持續進行更深入的調查研究,找出影響「藍眼淚」出現的關鍵因素,同時可以預測適合觀賞「藍眼淚」的時節。

也因為馬祖「藍眼淚」出現屬於一種自然現象,雖然美麗夢幻,吸引了許多人爭相目睹其風采,但也因「淚況」難以掌握,除了使觀光客撲空外,也成為馬祖發展觀光的瓶頸之一。有鑒於此,為了解決此一問題,海洋大學研究團隊從去年7月開始進行人工大量培養,目前在初步的培養上已經成功,此外,也突破技術瓶頸,開始著手於進行20公升的水體長期養殖,期望未來能達到更高的養殖容積,已達展覽標準,以促進馬祖觀光。

除了持續深入對藍眼淚的研究與培育外,也會在馬祖建立藍眼淚培育與生態中心,未來將提供遊客參觀與實地接觸藍眼淚的機會,也讓研究團隊除了進行研究工作外,同時也可以對觀光客進行藍眼淚知識的傳播,讓更多人認識藍眼淚生態。

海洋大學,海大大量人工繁殖夜光蟲重現馬祖藍眼淚,2017年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