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報導
文章專區
2017-11-01臺大團隊發現能防止癌症治療所引起的掉髮機制
431 期
Author 作者
編輯部
【本刊訊】癌症,是指不正常細胞增生造成癌細胞侵害身體各部位器官或系統,而目前主要的治療方式除了手術與藥物治療外,也會結合化學療法、放射線治療等多管齊下,抑制癌細胞的擴散。然而,化學治療與放射線治療除了殺死癌細胞外,也會傷及正常的組織,造成各樣的副作用,例如口腔黏膜受損、肺臟纖維化、肌肉損傷造成吞嚥困難、腹瀉或嘔吐等。
這些在抗癌治療後伴隨而來的強烈副作用常會帶給患者極大的心理壓力,進而對於這些治療的抗拒與排斥。有鑑於此,為了不影響患者對於這些治療的意願,最近,由臺大醫學工程研究所研究團隊的研究發現在治療時造成掉髮的原因,並利用小鼠模型進行實驗,找出在進行化學或放射線治療之後,能減少對毛髮損害的方法。
毛髮的生長與脫落具有週期性,主要是生長期(anagen)、退行期(catagen)與休止期(telogen)三階段,而人類在一般情況下,大多數毛囊(hair follicles)都是處在生長階段。在生長的根部毛囊球中,含有能快速細胞分裂的短暫分裂細胞(transitamplifying cells, TAC),這些細胞能讓毛髮持續伸長,但也是在放射線或化學治療後,容易造成損傷的區域。若患者經過多次治療後,毛囊會逐漸的受損,最後造成髮幹斷裂、生長中的毛囊退化進入休止期。
雖然生長的毛囊對放射線與化學治療十分敏感,不過,先前的研究也發現毛囊在遭受破壞前,會自行嘗試修復損傷。然而,如何修復毛囊的損傷機制科學家一直不清楚。因此,研究團隊嘗試找出此機制並期望透過增強這項修復能力,進而防止掉髮的發生。
研究團隊利用基因螢光標定方法,追蹤基因轉殖小鼠體內毛囊細胞的動態,並觀察在放射線治療後帶來的影響。結果發現毛囊在受到低劑量的放射線傷害後,不是利用位於毛囊中凸起區域的幹細胞幫助生長,反而啟動位於毛囊球基底部位的細胞—— keratin 5+ progenitors,來修補所受到的傷害,而這些細胞在12~36小時內就能分化成7層不同的細胞,再生出受損的毛囊球。
除此之外,研究人員也發現在小鼠的皮膚上局部注射Wnt3a蛋白,能增強Wnt信號(Wnt signaling),加速活化這群細胞並促進毛囊修復,且成功的組止了高劑量放射線治療及化學治療所造成的掉髮。這項發現也已發表在《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期刊中。
臺灣大學,〈腫瘤治療與再生醫學研究團隊發現 防止化療與電療所引起掉髮的新機轉〉,2017年10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