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故事
- 2025年
- 662期 - 狙擊禽流感(2月號)
文章專區
2025-02-04如何阻斷禽流感流行? 禽流感疫苗的使用及策略
662 期
Author 作者
王金和 | 臺灣大學獸醫系名譽教授
Take Home Message
• 當禽流感在禽場流行時,世界動物衛生組織曾建議以疫苗防治,使用疫苗可以降低禽流感病毒的排出量。
• 家禽使用 H 亞型疫苗就能有效預防不同病毒分支,與人類流感疫苗的情況不同。但也有例外分支需要特製疫苗。
• 中國使用 H7N9 疫苗的成功案例顯示,對家禽施打疫苗不僅可以大幅降低家禽感染率,也能減少人類的感染案例。
當家禽發生禽流感時,一開始只會發生在定點,因此可以使用撲殺清場的方式處理;不過當一個國家的禽流感疫情由點擴散為面時,僅採用撲殺的方式便沒辦法阻擋疫情。此時除了家禽場的衛生管理之外,施打疫苗是一種良好的控制方式,這也是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rld Organization for Animal Health, WOAH)所推薦的防治方法,且使用疫苗並不會影響該國的家禽國際貿易。
流感病毒多樣且具高度變異性,即使使用同一亞型但不同毒株製作疫苗,疫苗保護效果可能就會有所差異。因此每年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都會推測新年度可能流行的毒株,並依此建議新的疫苗毒株進行免疫,期望疫苗毒株吻合即將流行的毒株以增加保護性。不過這是對於人類,家禽的禽流感則不同。長久以來,家禽產業都使用家禽用的H5N2 死毒疫苗,預防H5N1 禽流感的發生,由此可見在家禽身上出現的病毒只要有相同的H 亞型,使用H5N2 疫苗即可發揮相當的保護功能。
在一般觀念中,使用疫苗會加速病毒的突變,但事實上根據使用疫苗國家的經驗,禽流感病毒的突變並未顯著增加,而病毒即使在沒有使用疫苗的情況下也會突變。即使用疫苗可能促進突變,但使用疫苗也讓感染家禽的禽流感病毒排出數量(排毒量)減少,使總體病毒的突變並未增加太多。因此筆者認為使用禽流感疫苗是控制禽流感發生的良好方法,本篇文章將進一步解釋這個觀點。
迫在眉睫的威脅
2020 年,H5 禽流感病毒2.3.4.4 分支(clade)由候鳥攜帶,並沿著候鳥遷徙路線擴大到全歐洲,包括以前從未檢測到高病原性禽流感病毒的國家,例如冰島、挪威和格陵蘭。病毒隨即從歐洲傳入北美,並在加拿大和美國的大片地區迅速傳播。與歐洲的情況類似,野生鳥類的感染大規模爆發,並蔓延到家禽養殖場,造成廣泛發生及經濟損失。接著,日本、韓國及臺灣也相繼發生疫情。2023 年2 月,病毒由北向南傳播,傳至阿根廷;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秋季候鳥類遷徙期間,又傳入智利南端,出現了前所未見的迅速擴張,甚至感染到南極的企鵝。這些病毒已在野生鳥類和家禽中引起大量疾病爆發,從2005 年至今造成至少4.22 億隻家禽死亡,而且威脅日益嚴重。
禽流感如何在臺灣傳播?
禽流感病毒是隨候鳥散播到世界各地,且禽流感病毒會造成雞及火雞死亡。那為什麼染病的候鳥仍可以長距離飛行?這是因為不同物種對禽流感病毒的感受性不同,對雞及火雞的致病力很強的病毒,對某些候鳥來說卻沒有致病性。例如候鳥之一的水鴨(Anatinae),即使感染了禽流感也不發病,仍可以長途飛行、散布病毒。
此外,由於禽流感病毒變化多端,原本對水鳥致病性較低的現象也有例外。2015 年1 月,臺灣首次爆發疫情的H5N8 病毒,也是屬於2.3.4.4 分支,對水禽的致病性高,感染水禽的致死率幾乎達100%也導致當年臺灣受感染的家鵝幾乎全數死亡。
家禽感染禽流感病毒後會由呼吸道、結膜及糞便排出病毒,並透過直接接觸或間接藉由空氣飛沫、昆蟲或其他媒介而傳染。不同於哺乳動物只限於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也對鳥禽造成很大的影響。大量病毒存在糞便與墊料中,飼養場域之間的傳播可能由家禽、人員、車輛、器具、籠架、飼料、野鳥等的移動,造成疾病擴散。最初在臺灣發生疫情時,就是由候鳥帶進臺灣,病毒入侵臺灣後再傳給家禽,並在家禽之間互相傳播,接著在場間交叉汙染。場間的交叉汙染是臺灣禽流感病毒主要的傳播方式,也是最需防範的著力點,一旦禽流感在家禽場間由點擴散變成面,就很難用撲殺方法消滅。
所有禽流感病毒都會傳給人嗎?
許多人擔心,所有禽流感病毒都會傳給人嗎?答案是否定的。禽流感病毒存在的場域廣泛,不過感染人的占極少數,僅有一些突變株會感染人。家禽細胞的表面受體具有2, 3 鍵結的醣鍵型式,而人呼吸道上皮細胞的受體則是2, 6 鍵結。已知禽流感病毒只能與2, 3 鍵結合,而人流感病毒只能與2, 6 鍵結合,因此大部分的禽流感病毒不感染人。然而,突變的病毒就可能感染人類。……【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6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