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故事
- 2025年
- 662期 - 狙擊禽流感(2月號)
文章專區
2025-02-04禽流感對臺灣與全球經濟帶來哪些衝擊與影響?
662 期
Author 作者
張靜貞 | 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Take Home Message
• 去(2024)年的全球禽流感疫情從禽類擴及乳牛和農牧業者,導致嚴重的經濟衝擊,從撲殺損失到產業鏈皆產生連鎖影響。
• 禽流感造成美國蛋價飆漲、影響通膨,臺灣的模擬結果則顯示,若此疫情惡化至人傳人階段,可能導致臺灣GDP 下修逾4%。
• 各國政府必須建立完善的通報機制、合理補償制度,並加強國際合作,才能有效控制禽流感疫情擴散及減緩經濟損失。
「高病原性禽流感」(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HPAI),就是俗稱的「禽流感」,它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鳥禽類流行性感冒,常見於野生水禽,尤其是渡冬遷徙均會路過臺灣的候鳥。雖然只是鳥禽類的流行性感冒,但疫區的禽流感病毒容易變異、重組(reassortment)變成新病毒,防不勝防且很難根除。至今每年持續均有禽流感疫情發生,不可輕忽。
圖一為農業部動植物防疫檢疫署公布的近十年(2015 ~ 2024 年)高病原性禽流感的確診禽場數,雖然最近幾年的爆發數均不超過百例,但不可因此而掉以輕心。尤其是某些禽流感病毒突變後能跨越物種的界限傳播,意指如果未能在第一時間內有效防堵病毒,恐造成其他哺乳動物和人類感染,導致疫情由最初期的禽傳禽,變為禽傳畜、禽傳人,甚至演變成更可怕的畜傳人、人傳人,必須提高警覺。
大規模感染正在發生
2020 年初新冠併發重症(COVID-19)疫情全球延燒的慘狀,讀者想必仍記憶猶新。當時隨著全球停工時間延長,消費與生產萎縮、航運延宕、全球供應斷鏈等狀況接踵而來,使得國際貿易告急,所產生的總體與產業經濟衝擊恐比疫情擴散還更加嚴重。若未來禽流感疫情惡化至畜傳人、人傳人的情境,可預期的是,將與COVID-19 疫情一樣,對臺灣與全球經濟帶來巨大的衝擊與影響。
去年,歐洲、美國及日本陸續發生禽流感疫情擴大事件,造成家禽產業巨大的經濟損失,美國雞蛋價格也因此而大幅上揚。此外,美國自去年3 月起陸續於九個州總共46 家乳牛場爆發高病原性禽流感疫情,以及一名牧場業者被感染,受感染動物除乳牛外,還包含貓、羊等。直至去年底,美國已出現45 名畜牧與家禽相關業者的感染案例,都是因接觸感染動物或執行撲殺任務而感染。
有鑑於美國乳牛與人類感染禽流感事件,臺灣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已於去年5 月邀集農業部、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等單位,召開專家諮詢會議。該會議預先規劃當國內乳牛等哺乳動物感染禽流感時,將啟動新型A 型流感通報條件的修訂,以及預先模擬疫情發生時畜牧場工作人員的個人防護裝備穿戴建議等措施,以降低疫情對產業與食品安全可能造成的衝擊。
禽流感造成多少經濟損失?
如果想要探討禽流感對經濟的可能影響究竟有多大,世界銀行(World Bank)等國際組織所採用的方法是透過量化模型的模擬進行推估。在模擬時,必須針對流感疫情假設一些情境,包括病毒的擴散速度、傳播管道、致病率、致死率等。但這種模擬方式的問題在於病毒的演化速度、持續時間與各國的人口密度、所得、防疫準備等有關,實在難以提前預知。因此,量化模擬的結果純粹是使用於說明疫情爆發的「潛在成本」,以及疫情可能的影響範圍與規模,實際的成本(尤其是人命的損失)當然會比經濟損失來得大。儘管如此,這些經濟損失的量化模擬結果,仍可以凸顯全球必須努力對付這一潛在危機的重要性。
1. 個別禽場的成本損失
我們可先從疫情對個別禽場的衝擊談起。為防堵疫情擴大,防檢疫主責單位會在遭感染的禽場附近進行大規模撲殺,此行動就會對業者造成立即性衝擊,也就是所謂的「直接成本」。雖然事後會有政府的撲殺補償金,但補償金額的多寡往往會受限於預算,防疫資金的配置也未必能符合業者的實際需求。若政府規定撲殺後的復養條件及流程過於嚴苛,還可能形成所謂的「間接成本」,將使總成本遠大於政府的撲殺補償金額。這樣的情況很有可能使禽場主人隱瞞不報或低報疫情,導致政府無法精確地掌握疫情。……【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6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