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5-01-07走在鋼索上的電力 臺灣電網的數位轉型與挑戰 661 期

Author 作者 王予博 | 臺灣科技大學電機系電力組碩士生

Take Home Message
 •臺灣電網正經歷數位轉型,從單向的傳統電網變為雙向的智慧電網,藉由整合調度、儲能、需求管理,有望解決電力不穩定和調度問題。
• 儲能系統能在短時間調節電力頻率、填補缺口;調頻備轉、即時備轉、補充備轉等服務則使電網能靈活應對用電需求。
• 需求面管理、智慧電表等技術將協助平衡電力供需。但在未來電動車普及、綠能進入電力系統的情況下,電網升級刻不容緩。


想必大多數讀者知道,寶可夢(Pokémon)具有「進化」的能力,例如皮卡丘進化成雷丘後,牠的整體能力會大幅上升,就可能戰勝更強大的寶可夢。然而並不只有寶可夢會進化,在我們生活周遭,每天輸送電力、維持社會穩定運轉的電網,也會進化!當面臨極端氣候、環保意識提升等嚴峻的條件時,電網也不得不採取變強的進化手段。


走在鋼索上的電力

啪嗒!才一瞬間,眼前一片黑暗,平時窗外燈火通明的高樓大廈,現在卻暗得像座廢墟――原來是停電了。

去(2024)年4 月3 日上午7 點58 分,花蓮壽豐鄉發生了芮氏規模7.2的大地震(簡稱403 花東大地震),這也是臺灣繼921 集集地震之後規模最大的地震。然而不同的是,此次地震並沒有造成全臺大停電。原因除了震央位置離電力幹線較遠之外,近年興建的儲能系統也發揮了作用。

在地震當下,台灣電力公司(簡稱台電)有八臺發電機組跳機,造成發電量大短缺,電網頻率因而快速下降到59.5 赫茲(Hz,圖一)。而當電網頻率下降到一定數值時,就會觸發一種稱為「低頻卸載」的電力系統挽救措施,切離負載、執行有秩序且迅速的大規模區域停電。這種保衛方式類似壁虎的斷尾求生,可藉此保護整體電網的運作。


圖一| 403 花東大地震台電電力調度情況
地震當下發電機組跳機(深藍色點)造成發電量大短缺,電網頻率(淺藍色線)快速下降到59.5 Hz。而儲能機組在發電機組跳機的十秒內(橘色點)拉升到滿載輸出(右圖為儲能機組輸出),試圖救起頻率。(資料來源:經濟部)

為了避免讓臺灣陷入一片黑暗,台電調度中心需要馬上填補八臺機組跳機的發電缺口。首先反應的是儲能系統,在十秒內提供了一部中火機組的發電量,雖然無法就此拉高電網頻率回系統設定頻率,但可以阻止電網頻率快速下降,造成低頻卸載而發生大停電。再來是停止正在抽水儲能的水力電廠,並轉為放水發電,大概十分鐘內就增加了大約中火四部機組的發電量。另外,因為這次地震發生在早上8 點,逐漸強烈的日照讓光電順勢補足了發電缺口,也是挽救成功的關鍵點。


電網的基本架構

在深入智慧電網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電網究竟輸送著什麼?

與電池的直流電不同,台電販售的是交流電,電壓會隨著時間而有週期性震盪。這種週期震盪的特性,方便電力公司進行電壓轉換。以臺灣為例,讀者可能常常聽見110 伏特(V)、220 V。這些都是指電壓的大小,也可以想成是海浪的高度。電壓愈大、海浪愈高,可以傳輸的能量也就愈大。除了電壓以外,頻率也是不可以忽略的重點。在臺灣,頻率為60 Hz,也就是每秒會產生60 次震盪。用海浪做比喻,就是一秒有60 個波浪。不管是電壓還是頻率,它們穩定運行是電網最重要的目標,才能穩定的傳送電力能量。


傳統電網VS 智慧電網

在談論智慧電網之前,先考考讀者一個問題:台電怎麼知道全臺灣的人一整天要用多少度電?會不會有電不夠用的窘境?

事實上,台電還真不知道每個人會用多少電,換句話說,全靠猜測。台電調度中心就像是位猜謎專家,每天會預測隔日的電力需求,並調度各個電廠所需要的發電量。要知道火力發電從開機到發電併網可是要花費整整四個小時,最快的水力發電雖然可以在數分鐘內輸出,可是受到極端氣候的影響,很可能陷入無水可用的窘境――而猜錯的代價就是一整片城市的停電。

因此調度中心當然不會只準備剛剛好的電量,會多準備一點以應付突發事件、預測誤差。這就是每當供電吃緊時,人人關注的「備轉容量」(圖二)。備轉容量可以簡單說是今日最大可使用的發電量減去最大尖峰負載,代表發電量的餘裕程度。


圖二 | 備轉容量燈號(資料來源:台電)

看完傳統電網對於調度問題的解方,可以很清楚的發現資訊單方向傳遞的缺點,用戶的用電需求居然是由電廠端預測決定,而不是及時參考用戶的需求調整?為了解決此缺點,智慧電網因而誕生。智慧電網是由傳統電網經數位化轉型而成,兩者核心概念的最大差異是資料的傳輸方向。傳統電網的訊息傳輸是單向的,由電廠到用戶端。而智慧電網則是雙向,用戶端可以分享資料到電廠,也可接收。


詳解智慧電網

依照行政院於2020 年3 月27 日核定的「智慧電網總體規劃方案」,我們可以將電網系統整合為七大領域:……【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6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