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4-12-23COP16針對保育資金的分配未達共識 保育生物多樣性的曙光與挑戰 516 期

Author 作者 編譯|羅億庭

在2022年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COP15)上,與會國設立了一項充滿雄心壯志的目標,期望到2030年可以拯救30%的全球生物多樣性。然而在今(2024)年剛於哥倫比亞結束的COP16,討論到如何提供資金支持擁有豐富自然資源的國家進行保育時,各國代表的意見未能達成一致。野生動物保護協會(Wildlife Conservation Society)國際政策副主席利伯曼(Susan Lieberman)在聲明中表示,世界各國對於生態的急迫感大多僅表現在演講而非行動中。

儘管如此,COP16在保護環境或生物多樣性方面仍有正面的貢獻——原住民和當地社區將能正式參與並協助制定《生物多樣性公約》(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CBD)。然而,還是有許多自然保育倡議者擔心《生物多樣性公約》的進展過於緩慢,只有大約一半的成員國提供如何實現2030年目標的計畫,且許多計畫直到目前還不清楚保育行動的資金從何而來,例如保護自然保育區和獎勵採用自然友善農業的農民等,似乎空有構想而缺乏預算編列。

在2022年舉行的COP15大會上,來自190個國家的代表每年會投入2000億美元於保育行動中。而今年度的討論原先應集中在制定、籌集、分配現金的整體策略上,但與會代表未能在意見上達成一致。其中一個爭議點在於應不應該成立一個新組織來處理資金,或是要將資金投入1991年成立的全球環境基金(Global Environment Facility)。

即使未能達成共識,但與會成員國仍解決了部分難題。他們建立一項計劃,將會向使用取自自然界的遺傳資訊、又稱為數位序列資訊(digital sequence information, DSI)生產產品的公司收取保護資金。許多熱帶和其他來自自然資源豐富地區的研究者,長期以來一直對於製藥、食品、化妝品和生物技術業公司從他們的國家收集標本,開發出新藥物或作物品種,但卻不與他們分享任何利潤的做法持反對態度,相關的爭議與擔憂也隨著分子生物學和基因組學的出現而加劇。

COP16計畫提出一個新框架來解決此問題。在該框架中,當使用DSI開發產品的公司收入或資產超過一定門檻時,應捐出他們收入的0.1%或利潤的1%。根據倫敦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的估計,如果所有公司都能確實遵守相關規定,則DSI基金每年可籌措到的金額超過十億美元。不過這一切只是預估,因為在最終協議中只要求產業自願捐款,而非前述的強制捐款。此外,起初在討論時認為大學和非營利研究機構等公共機構,在開發使用了DSI的方法或產品時不需要捐款。但最終協議裡規定,這些機構需要分享他們在「非金錢方面的利益」,包括向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轉移技術並幫助他們發展自己的研究和保護能力等,相關細節將在未來兩年內確定。

使用DSI的公司及代表他們的行業團體正在密切關注此項計畫。國際製藥商協會聯合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Pharmaceutical Manufacturers and Associations, IFPMA)認為這樣的捐款會使社會和科學付出巨大代價。而國際商會(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Commerce)則表示,該系統必須是簡單且商業上具可負擔性,並提供適當的法律依據,才能提高企業的參與意願。如果該計劃通過並開始籌措資金,將至少會有一半的資金可應用於滿足原住民和當地社區的保育需求。

儘管COP16未能在生物多樣性保育資金籌措上達成全面共識,但藉由引入原住民和當地社區參與,以及建立DSI的利益分享機制,仍推動會議的進展。面對氣候變遷和生態系統持續惡化的挑戰,全球需要更緊迫、更具體的行動,而這也需要來自全球居民的共同參與,以找出和自然生態共存、公平、永續的最佳方案。

新聞來源
Stokstad, E. (5 Nov 2024). Global biodiversity convention comes up short on funding conservation. Science, https://bit.ly/4fQRx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