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4-12-23《數位生命科學》期刊影響因子遭撤銷將對期刊造成哪些影響? 516 期

Author 作者 編譯|羅億庭

知名分析公司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營運著對科學界有不小影響力的資料數據庫「Web of Science」。根據科睿唯安在今(2024)年11月公布的最新消息,《數位生命科學》(eLife)期刊因為採取了新的出版模式,將無法再獲得期刊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 IF)。去(2023)年1月,《數位生命科學》期刊開始使用「先發表再審查」(publish, then review)的新出版模式,針對所有被期刊編輯接受的文章,出版社會公開同儕審查的意見結果,但無論這些結果是好或壞,都不會影響期刊接受/拒絕稿件的最終決定〔註〕,然而此種做法並不符合現行的同儕審查標準。所以,根據科睿唯安的決定,《數位生命科學》期刊將會在明(2025)年6月後失去影響因子。

〔註〕有興趣的讀者可參考: 劉雨如(2023)。出版程序改為「先發表再審查」《數位生命科學》推出爭議性變革。科技報導,494,8-10。或點擊連結觀看文章。


許多機構會根據學者發表論文的期刊影響因子來評估個人的升遷與否,所以一旦失去影響因子的期刊,願意在上面發表文章的作者也可能會隨之減少。該期刊的創始編輯謝克曼(Randy Schekman)認為,突然撤回影響因子將導致《數位生命科學》期刊的投稿量下降。除了投稿文章數量之外,他們的收入來源同樣會受到影響。由於《數位生命科學》期刊每審查一篇稿件就會向作者收取2500美元的費用,因此科睿唯安做出的這項決定,將對《數位生命科學》期刊未來的財務狀況造成不小的打擊。

《數位生命科學》期刊的發言人帕克(Emily packer)表示,他們目前尚未準備好如何應對科睿唯安的決定。但在科睿唯安於10月暫停將《數位生命科學》期刊收錄在Web of Science之後,期刊執行董事帕丁森(Damian Pattinson)曾提出,科睿唯安的這項審查是「越權」,他也稱影響因子是一種「腐蝕性的指標」,並表示他們從未支持或宣傳過此一指標。美國霍華休斯醫學研究所(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HHMI)一直以來都是《數位生命科學》期刊的主要資助者之一,每年都會提供該期刊補貼。而HHMI也是《數位生命科學》期刊新改革的支持者,他們認為過往的出版模式無法使同儕審查的過程更加透明,科睿唯安的決定會阻礙出版業的進步。

起初《數位生命科學》創刊時,創刊者希望將它打造成一個特別的開放取用期刊,也期待它能和《細胞》(Cell)、《自然》(Nature)和《科學》(Science)等知名刊物一樣,收到高度學術價值的論文。但科睿唯安的這項新決定,很可能會使這個理想更難以實現。儘管如此,帕丁森仍認為新的出版模式能確保期刊品質。《數位生命科學》期刊團隊也比較了在新模式運作的第一年間,新模式與過往模式下收到的論文品質,發現審稿人和編輯在描述研究重要性、評論並沒有很大的差距。團隊統計了截至今年1月收到的投稿論文,發現投稿數量大致上保持穩定,編輯選擇進行同儕審查的稿件比例約為27%,與過往的模式相近。顯示採用新的投稿模式,仍維持期刊文章品質。

帕克也說明,期刊的名稱或影響因子事實上無法說明個別研究論文的品質。此外,被《數位生命科學》期刊編輯標記為「不完整」、「不足」或因此未被接受的論文,最終仍有可能出現在Web of Science所收錄的其他期刊上,被不同的期刊編輯接受,且在論文上可能不會標示出它具有任何方法學上的缺陷。而《數位生命科學》期刊的新模式,可以讓讀者根據論文內容和附上的同儕審查意見來評估此論文的優劣,是一種相對較好的做法。

《數位生命科學》期刊這次嘗試打破常規、引入開放和透明的出版流程變革,反映了當代學術出版生態正在經歷的重大轉型。然而,科睿唯安撤回影響因子的決定,也凸顯了這種創新模式面臨的現實挑戰。在資訊爆炸、學術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平衡學術品質、創新精神和出版效率,將是科學界需要持續探索的重大議題。

新聞來源
Brainard, J. (13 Nov 2024). Open-access journal elife will lose its ‘impact factor’ over controversial publishing model. Science, 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web-science-index-plans-end-elife-s-journalimpact-fac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