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購物車
(
0
)
HOME
×
關於科月
關於科月
科月目錄
科報目錄
購買科月
訂閱方案
優惠方案
諾貝爾系列
購買單期
購買通路
投稿須知
推廣專案
星火相傳計畫
支持專案計畫
進階搜尋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繁體中文
English
ig
line
facebook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Search / 搜尋
分類選單
- 文章分類 -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科技報導
動態時報
文章專區
2024-12-16
電子皮膚研發材料突破 臺科大邱昱誠獲吳大猷先生紀念獎
516 期
Author 作者
整理報導|陳亭瑋
臺科大
電子皮膚
分子科學
在科技快速進展的今日,電子皮膚(E-skin)的研發正掀起一場革命性的突破。臺灣科技大學化工系副教授邱昱誠研究團隊在此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開發出第一個具有彈性自修復功能的軟性半導體材料與元件,榮獲今(2024)年「吳大猷先生紀念獎」。
電子皮膚是一種模仿皮膚特性的創新電子元件,不僅具備感測功能,更重要的是能夠像真實皮膚一樣具有彈性和自我修復的能力。邱昱誠團隊開發出的電子皮膚,技術關鍵在於結合了傳統橡膠與半導體技術,建立奈米自修復平臺技術。這種創新的結合讓電子元件擁有前所未有的特性,不僅能夠承受拉伸,更能在受損時自行修復,大幅提升元件的使用壽命,同時也降低維護成本。
在醫療應用方面,電子皮膚的潛力也令人期待。研究顯示,這種創新技術未來可以應用於監測人體的各種生理指標。通過將電子皮膚貼附在特定身體部位,可以即時監測該區域的發炎指數和化學離子的變化,例如監測腦部的鋅離子濃度,或許就能協助及早發現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AD)的風險。
從技術層面來看,電子皮膚的研發涉及複雜的材料科學。研究團隊必須精確控制材料的分子結構,使它既能保持半導體的電子特性,又能展現橡膠般的彈性和自我修復能力。展望未來,電子皮膚技術的應用範圍可能會更加廣泛。除了醫療監測外,這項技術也可能應用於智慧穿戴設備、人機介面,甚至是機器人的觸覺系統。這些應用不僅能改善醫療診斷的準確性,還可能徹底改變人類與電子設備的互動方式。
而這項技術的開發過程也凝聚跨領域的研究成果。除了電子皮膚的研發,邱昱誠在高分子科學、可拉伸與自修復半導體材料、高分子半導體以及軟性光電元件等領域也投入了長達十年的研究。重要的研究成果還包括與工研院及紙漿大廠合作,開發不含氟的防水防油抗菌、甚至可以抗病毒的塗層技術,應用在食品包材、織物或家具的表面,使日常用品例如漢堡包裝紙、外帶餐盒更加環保。
本次研究的成功,不僅展現了臺灣在半導體和材料科學領域的研發實力,也為未來的醫療科技發展帶來新方向。隨著研究的深入和技術的成熟,期待電子皮膚技術能為人類的健康監測和疾病預防帶來革命性的改變。
新聞來源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2024年10月14日)。
結合半導體與傳統橡膠 臺科大邱昱誠開發奈米自修復半導體技術獲吳大猷紀念獎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https://reurl.cc/kMLykx
回列表頁
加入收藏
列印
相關推薦
科學月刊 12月號/2024 第660期:2024諾貝爾奬特別報導
特別價
$266
新訂一年方案:《科學月刊》一年12期
售價 $2780
新訂兩年方案:《科學月刊》二年24期
售價 $5300
TOP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
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