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4-12-16器官晶片技術的專利布局 516 期

Author 作者 董詩凡/常在國際法律事務所專利師

目前新藥的開發常依賴人體細胞試驗和動物試驗來預測藥物的療效與安全性。隨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近期推出「FDA現代法案2.0」(FDA Modernization Act 2.0),批准使用動物試驗替代方案後,器官晶片(organ-on-a-chip)技術成為大眾的焦點。器官晶片將微流體系統、類器官、生物反應器結合在尺寸約為顯微鏡載玻片大小的晶片上,能更精確地模擬人體的複雜生理過程。未來,生物晶片將有望取代傳統的細胞與動物試驗,加速新藥開發、縮短臨床試驗時間,並提升藥物研發效率。


器官晶片的優勢與相關專利申請

器官晶片結合了生物技術及微流體學,透過微小通道模擬人體器官內的液體流動、營養物質交換及廢物排出。這些微流道系統設計精巧,封裝於僅數毫米(mm)至數公分大小的晶片上,內含活體細胞,可培養多種細胞結構,以精確反映人體的生理機制。這項技術的優勢包括對實驗條件的控制精準、實時監測能力,顯著提升實驗結果的穩定性與可重複性。

儘管器官晶片技術在近年來日益受到關注,但它並非一項突然興起的新技術。早在多年前,許多學術研究機構及科技公司就已針對器官晶片的研發投注大量資源。根據公開的專利檢索資料顯示,2009年便已出現模擬人體器官,包含腸道環境的微流道專利(WO2010009307A2);而在2016∼2021年間,Google專利檢索資料庫(Google Patents)中與器官晶片(包含微流體系統)相關的專利申請數量達到高峰。

顯然,在器官晶片技術發展初期、尚未引起市場關注時,已有團隊開始進行專利布局。儘管技術的優越性與專利布局之間並不存在絕對的關聯,但專利布局是保護創新技術的一種有效手段,值得多加關注。以下將簡述在現行法規下,專利制度如何保護器官晶片相關技術。


專利所保護的範疇與器官晶片技術

依據專利法,發明專利旨在保護利用自然法則的技術思想的創作。這些創作需透過運用自然法則,形成可實現性和可操作性的技術方案,以解決現有的技術問題。發明專利的保護範疇主要涵蓋兩類:物品和方法。物品是指具體的裝置、設備或結構設計,這些創作通常具有實體且可見的特徵。例如在器官晶片技術中,器官晶片本體便是物品類專利的保護範疇。方法則是指技術性操作步驟或流程,可能涉及材料的處理、製造過程或操作方法,例如器官晶片所涉及的檢測方法或流程。

由於器官晶片涵蓋了多種技術領域,因此就專利申請操作上,可以依技術需求分別以物品的結構特徵或是檢測流程等步驟特徵作為專利的申請標的。以下將針對器官晶片涉及的各項技術類型進行具體討論:


1. 器官晶片本體及微流道結構設計

器官晶片結構設計包括微流體通道的配置、細胞培養的支架、晶片的材質選擇等。另一方面,微流道的結構設計則涉及它的形狀、大小、材料,以及模擬血液或體液流動的方式。液體流動控制技術、流速調控,以及流體動力學的應用也包含在內。這類技術涵蓋具體結構和裝置者,屬於物品類的發明專利範疇;而流體控制或流速調控等操作技術則屬於方法類專利。


2. 材料科學

器官晶片中使用的特殊材料,例如用以製造晶片或利於細胞培養的透明、高透氣性的生物相容性材料、透氣膜和透明聚合物,構成了器官晶片的實體結構。因此,材料、化合物本身也屬於物品專利的範疇,可以藉由配方或是特定化學結構納入物品類的專利保護。


3. 細胞培養技術

為模擬器官的功能和細胞生理的微環境,器官晶片也涉及如何在晶片內培養活體細胞,包含細胞的分離、培養環境的設計、如何維持細胞活性等。細胞培養支架和培養系統的結構設計可申請物品類專利,而具體的細胞培養方法、處理步驟則可申請方法類專利。


4. 自動化感測及系統整合

器官晶片的基礎功能在於內部模擬多個器官之間的相互作用,而此技術則涵蓋、整合了生物感測器和電子控制系統,以監測或操控器官晶片內的細胞行為或流體流動。例如單一器官內的氣體交換控制模擬,或不同器官系統之間的流體交換模擬,進而實時監控與自動化操作。其他的整合型系統設計屬於物品專利的範疇,而涉及器官功能和微環境監測的操作步驟、應用方法或數據處理技術則屬於方法類專利的範疇。


5. 檢測技術

檢測技術涉及器官晶片的具體應用,例如利用器官晶片進行藥物測試、病理診斷、毒性分析以及生理反應監測。這些應用涉及利用器官晶片進行檢測或評估的操作步驟,像是藥物效能測試、生物標記物檢測、毒性反應觀察等,均屬於方法類專利的範疇。

器官晶片技術涵蓋層面廣泛,技術開發者可根據團隊所使用的技術類型或技術細節,透過申請物品專利或方法專利,全面保護開發者在器官晶片領域的創新技術。

本篇文章內容,僅為提供資訊參考,純屬作者個人之意見,不代表作者任職單位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