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4-10-15「香」看兩不厭:讀《香氣的科學》 658 期

Author 作者 黃蓁彥 | 臺北市私立延平中學

古往今來,無論是陸游在〈卜算子.詠梅〉中提到「無意苦爭春,一任羣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抑或是李清照所寫的「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在在皆描摹了香芬在人們心中崇高且密不可分的關聯。如同《香氣的科學》中提到「人類從幾千年前就開始利用『香氣』」,生活在現代的我們,平常在選購食品或洗潔等用品時,也常將「香氣」作為選購與否的第一考量。接下來,就讓我們跟著作者平山令明,一位致力於使藥品更加有效安全的理學博士,一起從微小的分子裡,探索繚繞於我們生活周遭的魔法――香氣吧!


「香」從哪裡來?

本書共分為11 個章節,作者在開頭幾個篇章裡主要敘述如何獲取、接收及描述香氣。除了少部分取自動物,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各種香氣大部分都是由植物萃取而來。常見的方法包含蒸餾、萃取以及壓榨等,這些方法各有優缺,但皆須具備熔沸點以及物質三態等基本常識。

一直以來,不少人都認為鼻子在嗅到氣味後就能馬上辨別香臭。但事實上,人們之所以能感受到氣味,都要歸功於細胞奧妙的構造和彼此的分工合作。從細胞內「受體」的訊息傳遞,再到後續一連串的細胞運作及化學反應,每一個步驟都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隨著人們嗅聞到香氣,體內的生物機制也會隨之啟動,同時還會帶動情緒與回憶的湧溢。這個看似感性的機制,卻能在危機關頭作出反應。也因為這個特性,人們習慣在描述香氣時,以生活中的物品和心情作為喻體(如柑橘香、讓人安心的味道等)。


香氣的身世背景

我們知道市面上不少香料是透過化學製成,但你有沒有想過是什麼樣的分子造就了萬般氣味?作者在中段章節主要寫香氣分子的化學構造、成分及測定。為了掌握各種組成成分,必須具備分離技術。其實說白了就是高一曾經學過的色層分析法。我們可以想像成兩個戴著不同吸盤的選手停在光滑面上,過了一段時間後吸力較差的選手向下滑動與另外一位選手形成差距。至於詳細掌握化學構造的方法,作者置於書末作為補充資料,以便不同志趣的讀者閱讀。

香氣有千百種,但只有能在生活環境下變成氣體的分子才能在空氣中擴散,分子量以及沸點都會有所影響;另外,因香氣分子需要溶解於黏液中與前段所述的受體結合,所以分子內皆會有能分別溶於水和油的部分。這是香氣能為人們所聞到最基本的兩個條件。雖然分子構造與香氣之關聯尚無定論,但研究發現構造中含有的不同結構組成、官能基及其數量,在氣味上都是重要的一環。若我們想測量氣味,目前並沒有精確的數值作為測量標準,只能仰賴電子配備。但有鑑於器材技術仍不完善,作者也將希望寄託於人工智慧,期待未來更加先進的技術。


我們熟悉的味道

末段,作者以介紹各種香氣分子、香料及其特性為主。作者首先也表明這是較為艱澀的內容,至於複雜的後續化學反應,作者期許我們著重在創造目標分子的構成方式,並感受玄妙的過程即可。另外,相信許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會使用香氛來調適心靈。如同前文所述,我們在聞到香氣後會引發腦部的意識,進而帶出身體上的活動,不少商品也引用這個手法吸引客人。若我們也能懂得善用香氣,便能有效改善生活步調。

當我們在選購商品時,是不是常看到「純天然無添加」、「無人工香料」等字樣呢?我們總有個迷思,認為「天然就是好」,但這是大錯特錯的!大自然裡本就有許多含有毒性的物質,即便無毒,使用過量也會對人體造成危害。在選購時,應要選擇數據透明的商品才是關鍵。

本書作者以質樸的文字,將香氣的產生及作用結合生活情境,逐步講解各種鮮為人知的細節,一步步打破迷思,展現其雄厚的學術基礎下,仍能以淺白的文字讓讀者有所收穫。下次遇到香氣迷人的商品,或是在路上聞到撲鼻花香時,不妨想想書中的字句,再次沉浸於香氣的科學之美吧!


書名|《香氣的科學》
作者|平山令明
譯者|黃怡筠
出版社|晨星
出版年| 2020 年12 月

\\ 評審評語 //
本篇導讀文最難能可貴的是,不僅點出作者的寫作動機,也用簡單的文字說明香氣分子的特性,並點出了書中科學知識;稍微可惜的是對書中眾多章節介紹有較為失衡的現象,也因此變得有些不夠完整和全面,但仍算是不錯的導讀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