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4-11-18AI有保「琵」! 工研院、中華電信用AI守護臺灣黑面琵鷺 515 期

Author 作者 整理報導|羅億庭

黑面琵鷺(Platalea minor)是臺灣重要的冬候鳥,同時也是瀕危物種紅皮書(IUCN Red List)中的全球瀕危物種之一。每年來臺灣過冬的黑面琵鷺數量約占全世界的2/3,因此監測黑面琵鷺在臺灣的現況相當重要。近年來除了有香港觀鳥會發起、串聯東亞至東南亞各國的「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公民科學運動外,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也加入了監測行列,一同調查、保護珍稀的鳥類,為維護生物多樣性及生態保育的提供重要助力。

「台灣氣候行動博覽會」是臺灣年度氣候行動盛事。在今(2024)年10月18∼20日的活動中,工業技術研究院(簡稱工研院)首次亮相與中華電信共同合作開發的「AI有保琵」AI鳥類辨識行動方案,結合中華電信的5G行動網路和AI技術,自動識別棲息地內黑面琵鷺。AI自動辨識黑面琵鷺,不僅能提高黑面琵鷺數量的監測效率,更展現了科技在環境保護中的潛力,以及面對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的挑戰時,跨界合作與多方資源整合後創造出的永續價值。

在過去,臺灣主要透過衛星追蹤和人工觀察黑面琵鷺的棲息地和遷徙路徑,監測黑面琵鷺的活動。雖然傳統方法能提供重要的數據,但缺乏長期的資金支持和技術更新,可能因此影響物種監測的準確性和效率。隨著環境變遷和人為干擾的事件增多,過往的方法也使得監測結果難以反映實際情況。本次工研院團隊與中華電信合作開發的「AI有保琵」行動方案,具備一鍵部署AI模型的優勢,並透過中華電信5G高速傳輸網路提供棲地地即時影像,使AI模型能快速地進行生物辨識。此外,透過工研院開發的AI辨識演算法持續迭代與多模型精進,還可全天候穩定監控與即時辨識多隻黑面琵鷺數量,觀察者無須出門即可瞬間識別鳥群的狀況,突破了以往人工調查人力、時間與天候限制、數據不精確、鳥愈多愈難數的困境。

在工研院規劃的「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中,AI技術為重點發展目標之一。此次開發出的創新AI監測方案能快速分析鳥類的數量還能即時掌握生態變化,團隊未來也將持續訓練擴充模型,以提供更精確的生態數據。透過AI辨識系統的整合,這項研究打破傳統人力調查觀測盲區及技術限制,為未來防止棲地干擾提供了新的可能,更對候鳥的保育工作注入新動能,使相關作業能更快速應對潛在的環境挑戰。

新聞來源
工研院行銷傳播處(2024年10月21日)。AI有保「琵」 AI自動辨識黑面琵鷺監測系統 工研院攜手中華電信為黑面琵鷺保護注入活力。工業技術研究院,https://bit.ly/3YjbB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