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4-11-14畸形「祕雕魚」物語 核電待研究監測的隱憂 515 期

Author 作者 畸形「祕雕魚」物語 核電待研究監測的隱憂

近幾年來臺灣朝野因能源爭議,重啟核能的呼聲再次高漲。今(2024)年,總統賴清德於總統府設立氣候變遷委員會,任命的成員包括童子賢、李遠哲、簡又新等擁核派人士。再加上有政府官員先後表示,核能是低碳能源,2050淨零碳排路徑需要滾動式調整,不排斥重啟核電。既然如此,就不能不談談「祕雕魚」當年的研究與後續的隱憂了。


「祕雕魚」的調查與實驗結論

1993年,環保聯盟北海岸分會成員范正堂在臺北金山的核二廠排水口發現大量變形的花身雞魚(Terapon jarbua),牠們背部隆起、脊椎彎曲、形態奇特,因此被稱為祕雕魚。不過臺灣政府連續近20年調查北部核電廠對海洋生態的影響,卻未發現祕雕魚〔註〕。

〔註〕此處官方調查連續近20 年未發現祕雕魚,但民間團體自主所做的調查中仍有相關紀錄。


環保署1997年成立專案小組,成員包括物理組邵廣昭、化學組陳弘成、輻射組歐陽敏盛、環生組廖一久、形態組曾萬年,由台灣電力公司出資分頭展開為期一年的調查。研究員邵廣昭以水族箱模擬實驗,發現高水溫是導致祕雕魚畸形的原因之一。當時的實驗發現水溫超過37℃會導致魚體畸形,並認為除水溫外沒有其他汙染源。實驗中也顯示,祕雕魚的畸形脊椎可以治癒、是可逆的。因為高溫破壞了魚體內的維他命C,使得魚體肌肉和骨骼成長需要的物質不足,若提供添加高單位維他命C的飼料給這些畸形的魚類吃,牠們在形態上就會慢慢恢復正常。由於其他組的研究後繼無力,在媒體推動下,高水溫是造成祕雕魚畸形主因的結論受到廣泛引述,儼然成為主流論述。

但即使台電因應此結論在1994年改進排水系統,後續成效並不彰。甚至2016∼2017年核二廠停機,在這兩年水溫較低的6∼9月,在民間環保團體和研究員邵廣昭調查時仍有祕雕魚出現,顯示祕雕魚的成因可能還受其他因素影響,例如輻射、汙染物等也不能完全排除是肇因之一。

目前畸形祕雕魚脊柱側彎的遺傳機制仍不清楚,但基因編輯技術和高通量測序技術的發展,使得探索脊柱側彎的潛在病理機制成為可能。國際上以斑馬魚(Danio rerio)作為研究脊柱側彎曲模式物種,研究顯示脊髓內賴斯納纖維(Reissner fiber)的結構組裝與脊髓液和纖毛的運動有關聯。如果發生基因突變,將導致纖毛運動和賴斯納纖維的缺陷,使得斑馬魚出現脊柱側彎的狀況,且這些基因突變可能會遺傳給後代,增加脊柱側彎的發病率。


核電廠不僅造成珊瑚白化,也在環境遺留核種

臺灣位於西太平洋大陸棚邊緣,且因黑潮流經,海水溫度普遍較高。一旦氣候、洋流等因素偏離常態,就可能發生核電廠溫排水散熱效果不佳的狀況。特別是在6∼9月盛夏季節,臺灣核電廠出水口海域水溫可能超過30℃,造成珊瑚白化。1987年,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副教授黃哲崇在核電廠熱廢水檢討會議上就指出,墾丁國家公園南灣海域的珊瑚大量白化死亡,原因來自於核三廠溫排水。1998年全球珊瑚大白化,而2020年則是臺灣珊瑚白化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一年,顯示海洋熱浪是導致珊瑚白化的主要原因,因此對於核電廠排放熱水對環境的影響更應謹慎評估。

而對於其他汙染物的研究,則有2001年郭欣雕對核能二廠出水口亞潮帶、潮間帶、飛沫帶等鄰近區域進行採樣。採樣樣本有沉積物、海藻、貝類。偵測核種結果顯示:沉積物樣本最高輻射活度(Bq/kg dry weight)值為51Cr 20.0、54Mn 116.6、58Co 13.4、59Fe 19.2、60Co 120.9、137Cs 0.8;海藻樣本最高輻射活度(Bq/kg ash weight)值為54Mn 85.8、58Co 5.3、59Fe 3.2、60Co 116.6、137Cs 1.5;貝類樣本最高輻射活度(Bq/kg ash weight)值為54Mn 5.4、58Co 1.7、59Fe 0.6、60Co12.0。此處「輻射活度」超過國內外其他環境背景值,且遠超過國內法訂的查驗值,部份樣本的54Mn、60Co更是高出法定的提報值。

由於魚類有生物累積、放大功能,會把環境的毒物累積體內,因此溫度雖是導致祕雕魚出現的成因之一,但也無法排除其他汙染源的影響,或彼此之間有加乘作用。祕雕魚的成因很可能涉及多種因素,像是高水溫、輻射、汙染物等均可能是原因之一。在未來,如果要再度重啟核電,則進一步研究和監測核電廠所造成的影響是必要的,以確保環境和生態系統的健康與安全。

延伸閱讀
1. 邵廣昭,邵奕達(2021)。 日本核廢水排放對海洋生態的影響。海洋事務與政策評論,第 9 卷,第 1 期,167-174。
2. 陳國勤,黃世彬(2021)。免驚! 科學研究證實「祕雕魚」無關核汙染,過高的水溫才是原因。科普推廣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https://www.biodiv.tw/zh_popscience-20210427170413
3. 郭欣雕(2001)。臺灣核能二廠鄰近海域受人工輻射性核種之污染。台大海洋研究所碩論。
4. Wang, J. et al. (2022). Variable phenotypes and penetrance between and within different zebrafish ciliary transition zone mutants. Disease Models & Mechanisms, 15(12), dmm049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