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欄
文章專區
2024-11-11撞到月亮的超級電腦? 寫下超級電腦運算里程碑的臺灣杉
659 期
Author 作者
黃榆蓁 | 國網中心推廣業務長工,推廣高速計算與相關領域成果,促進HPC 與AI 知識普及。魏孟秋 | 踏入科技前沿的新聞人,運用新聞的邏輯來解讀科學、寫科學。
Take Home Message
• 超級電腦的核心為平行運算技術,透過大量處理器核心同時進行運算,能在極短時間內完成龐大的數據處理。
• 臺灣自1990 年代開始發展超級電腦,國網中心在30 年來建置超過30 座超級電腦,其中逾20 座進入全球TOP 500 超級電腦排行榜。
• 「台灣杉」系列超級電腦在氣候模擬、COVID-19 研究、AI 發展上有重要貢獻,未來將朝向百萬兆級運算發展,強化科研競爭力。
電腦的運算是處理各種數據、執行程式的過程,從簡單的加減法到複雜的模擬、分析,都屬於電腦運算的範疇。在電腦科學中,當電腦做出一個運算過程,我們會將它稱為一次浮點運算(floating-point)。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電腦處理器,其實已經能處理大量資料,但當極大規模的數據運算需求出現,例如天氣預測、基因定序或大型物理模擬,普通電腦的效能便難以應對。這時就需要「超級電腦」(supercomputer)的強大算力!一般來說,當運算速度超過十億次每秒浮點運算(floating-point operations per second, FLOPS),或單一大型主機擁有成千上萬個處理器核心且能同時運算,該電腦就可以被稱為超級電腦。
臺灣的超級電腦發展
臺灣的超級電腦發展始於1990 年代,當時由於國內大專院校在氣候模擬、生物醫學、工程設計等領域的研究需求不斷增長,超級電腦的運算能力變得至關重要。然而,由於這些設備的建置成本非常昂貴,無法單靠學術單位負擔。於是,臺灣大學的教授發起請願,呼籲政府支持超級電腦建設。經過評估後,政府於1991 年成立了國家高速電腦中心,而它也成為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簡稱國網中心)的前身,專注於高效能計算技術的研究和應用,並幫助國內科研機構突破運算瓶頸。
在過去30 年裡,國網中心建置超過30 座超級電腦,其中約超過20 座曾登上全球TOP 500 超級電腦排行榜(延伸閱讀1)。在1990 年代,臺灣超級電腦的技術大多來自國外,例如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科技公司惠普(Hewlett-Packard Company, HP)等國際供應商。不過從2000 年代開始,國網中心透過實作與技術的積累,逐漸發展出自有的超級電腦系統,像是福爾摩沙(Formosa)系列,在全球排行榜上取得不俗的成績。而在2017 年建置的「台灣杉二號」(Taiwania 2)超級電腦,更是首次由國內企業合作完成,並在全球TOP 500 超級電腦排行榜中達到第20 名,成為臺灣自製超級電腦的里程碑。
超級電腦的強大處理器-解密運算之王
超級電腦的處理器核心概念是「平行運算」,就像是將大量貨物分裝到多輛車上,然後同時出發、運送。相較於使用單輛車一次運送所有物品,這樣的方式能大幅提升運送效率。同樣地,超級電腦能將複雜的運算問題拆解成無數個小部分,分配給各個處理器同時進行計算,從而縮短總處理時間。這種分工合作的模式,使得超級電腦能夠在極短時間內完成龐大的數據運算。
而超級電腦之所以能完成龐大的運算效能,主要原因在於它具有眾多處理器核心。每個處理器核心都像是一個獨立的運算單位,能處理一部分的計算任務。因此當有成千上萬個處理器核心同時運算時,整體效率便會大幅提升。此外,超級電腦中的每個處理器核心都負責不同計算工作,從而加速運算過程。這就是為什麼超級電腦能平行地執行大量任務,以及應對氣候模擬、基因分析或物理模擬等需要大量數據處理的複雜問題。
在超級電腦中,處理器核心主要分為兩種類型:中央處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 CPU) 和圖形處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 GPU),兩者在處理不同類型的任務時各有所長。
CPU適合用於複雜邏輯和高精度運算的任務, 例如氣候建模、基因組(genome) 分析、物理模擬。而GPU 則擅長處理大量重複的簡單運算, 這使它非常適合用於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機器學習、圖形渲染(graphics rendering)等需要大量平行處理的應用。因此,要使用哪一種超級電腦,取決於所需處理的任務類型和計算需求。……【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5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