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4-11-07外泌體治百病? 醫藥新星面臨的現實挑戰 659 期

Author 作者 張文瑋 | 中山醫學大學生物醫學科學學系教授,專長為腫瘤生物學,曾任臺灣幹細胞學會秘書長,熱愛棒壘球運動。

Take Home Message
• 外泌體是細胞分泌的奈米級顆粒,在生技醫藥領域展現巨大潛力。預計到2026 年,全球外泌體市場將增長到55.8 億美元。
• 外泌體目前有疾病診斷、藥物傳遞、疾病治療三大應用方向,已有研究在動物實驗上確認了藥物載體和疾病治療的功能。
• 外泌體研究仍面臨分離純化技術、來源選擇、標靶性等挑戰。對於外泌體產品的誇大或錯誤觀念,仍應謹慎看待。

外泌體(exosome)近年來成為生技醫藥產業焦點話題,這種由細胞分泌的微小奈米顆粒被視為生物標記、藥物傳遞系統、疾病治療的未來潛力之星,吸引了大量研究資源和產業關注。根據美國Global Market Estimates公司的報告,全球外泌體相關產品和服務的市場規模從2021 年的18.2 億美元,預計到2026 年將增長到55.8 億美元,年均增長率達25.12%,凸顯了外泌體研究和應用的巨大商業潛力。


外泌體是什麼?生技新星的發現歷程

外泌體是細胞分泌的奈米級顆粒,具有細胞膜結構,屬於細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 EVs)的一種。這些微小結構在細胞間訊息傳遞中扮演重要角色。按照尺寸和形成途徑,細胞外囊泡可分為直徑30 ~ 150 奈米(nm)的外泌體、100 ~ 1000 nm的微囊泡 (microvesicle),以及50 ~ 5000 nm 的凋亡小體(apoptotic body)。

外泌體的發現可追溯至上世紀中葉。1946 年,科學家首次在血液中觀察到源自血小板的囊泡狀結構,當時被稱為「血小板灰塵」;1983 年,科學家在研究未成熟紅血球中的轉鐵蛋白循環時,首次以電子顯微鏡觀察外泌體詳細的超微結構,為外泌體研究奠定了基礎。2013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羅斯曼(James Rothman)、謝克曼(Randy Schekman)、蘇德霍夫(Thomas Suedhof),發現並闡述了細胞囊泡運送系統中的膜融合機制,更被視為外泌體研究的重要里程碑。


外泌體生技發展的現況與前景

隨著研究深入,科學家發現外泌體具有多種重要的生物學功能,包括細胞間通訊、免疫調節、參與疾病過程和促進組織修復等。這些多樣化的功能使外泌體在生物醫學領域引起廣泛關注,被認為具有巨大應用潛力。

目前,外泌體在生物技術領域主要有三大應用方向:


1. 疾病診斷

外泌體被視為新一代的液態檢體(liquid biopsy)工具,具有非侵入性和高穩定性的優勢。在癌症診斷中,外泌體展現出相較於循環腫瘤細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 CTC) 或循環腫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 ctDNA)更高的穩定性。例如外泌體中的特定微小RNA(microRNA),可使用在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診斷;胰腺癌患者血漿外泌體中GPC-1(glypican-1)蛋白濃度,就可以用在腫瘤大小的預測,此方法的診斷敏感度和特異性超過95%。除癌症外,外泌體在其他疾病診斷中也顯示出潛力。例如神經元衍生外泌體上的HMG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等蛋白,可作為愛滋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感染相關認知障礙的生物標記;在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細胞模型的外泌體中,可偵測到α -突觸核蛋白(α-synuclein)聚集,被認為在帕金森症的病理中扮演關鍵角色,具有檢測帕金森氏症的潛力。


2. 藥物傳遞

外泌體被認為是下一代理想的藥物載體。它作為藥物載體的優勢包括能有效促進細胞間通訊和訊號傳遞、可穿越生物屏障(例如血腦屏障)、脂質雙層結構有利於與目標細胞互動等。外泌體還具有多種膜蛋白,增強了與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

相比傳統的脂質體 (liposome),外泌體在藥物傳遞方面展現出更大潛力。例如已有研究發現,利用巨噬細胞來源的外泌體攜帶抗腫瘤藥物紫杉醇(paclitaxel, PTX),可使紫杉醇對抗藥性腫瘤細胞的毒殺能力提高50 倍,並在動物模式中產生了強大的抗腫瘤效果;也有研究利用間質幹細胞(mesenchymal stem cell, MSC)外泌體傳輸帶有降解類澱粉的神經肽酶和胰島素降解酶,修復了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小鼠的認知功能障礙,並清除腦內的類澱粉斑塊。


3. 疾病治療

外泌體本身也被視為潛在的治療藥物,例如造血幹細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 HSC) 分泌的外泌體,在心衰竭的動物模型中表現出降低心臟損傷與纖維化的療效;間質幹細胞分泌的外泌體具有免疫調節的特性,被認為可能用於治療多種炎症性疾病,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和難治性潰瘍性結腸炎。此外,在小鼠新冠病毒感染模型中,使用人工製造、帶有血管收縮素轉化酶2(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 ACE2)的外泌體,可顯著減輕肺部炎症和出血症狀。


圖一|外泌體的生物醫學應用
(資料來源:作者提供)

 

現實挑戰與技術難題

儘管外泌體展現出巨大醫療潛力,但要將上述的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臨床應用,仍面臨諸多挑戰:……【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5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