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動訊息
- 科學月刊星火相傳計畫
文章專區
2024-06-01在太平洋與精靈相遇的瞬間
654 期
Author 作者
曾文宣/臺師大生態演化所士科普作家與書籍審定者熱愛探索大自然。
炙熱的夏季終於到來,自從筆者定居在觀光客熙來攘往的花蓮市,看著旅者貪念大山與大海早已是稀鬆平常的問候與陪伴。然而,仍然有那麼一件事能洗脫夏日海風的黏膩、讓人樂意力抗毫不留情的紫外線。那是一場年度開展的盛事與冒險,吸引著萬眾奔向風情萬種的大海,踏上充滿未知的旅程。不只能獲得豐富的感官饗宴,還能在載浮載沉的浪花中、邂逅太平洋上飽滿生命力的婀娜精靈。沒錯,每年約4月開始的「賞鯨行程」,總是讓人朝思暮想、無不熱血沸騰。
鯨豚的演化歷史
有別於在水族館裡不斷繞圈、為人們娛樂而苟活的模樣,在大海我們可以目擊到多樣的鯨豚種類並觀察牠們豐富的行為。在鯨豚生境裡,人類無法獨立生存,我們無法長時間閉氣,身軀不夠流線也無法生飲海水。我們僅能囚禁於船隻中,透過十分有限的感官,跌跌撞撞地試圖與這些同樣聰明無比的動物交流。不過,正是這樣的挑戰更能凸顯出人類的渺小與無知。野生動物絕不是為了服務人類而存在,面對大海,請收起那一丁點的跋扈,對比上人類一萬年的航行歷史,鯨豚家族可是已經演化了5000萬年的時間。
透過化石,科學家得知大概在5000萬年前的南亞,是鯨豚從陸地步向海洋的演化搖籃之處。至今,全球已經發現超過50種不同屬級的古鯨,隨著時間的推移,可以見證從陸域淡水的棲地、一路演化至適應遠洋的不同種類。例如涉水而居的巴基鯨(Pakicetus)、活動於河口以四足踢水的走鯨(Ambulocetus)、有著大長臉如鱷魚一般的雷明頓鯨(Remingtonocetus)、開始壯遊世界的原鯨(Protocetus)、還有身形如大海蛇般的龍王鯨(Basilosaurus)。除了棲地的改變,牠們的前肢逐漸變成槳狀、後肢漸漸縮小,並且長出尾鰭用以推進。鼻孔則從吻端一路往上挪到頭頂,以方便換氣。有趣的是,現生的鯨豚還保有曾經身為陸地動物的特徵,前肢仍有4~5根的指頭、身體裡還有因不再需要承重而萎縮的骨盆骨,種種跡象透露出鯨豚一族奮力求生的偉大故事。而大海是牠們成功演化至今、繁衍生息的家園。
長吻飛旋海豚有著細尖的吻部,又被漁人們稱為「尖仔」。(劉君薇拍攝)
花蓮賞鯨趣
回到太平洋的近岸花蓮市,目前花蓮賞鯨船的資料已經記錄過20種的鯨豚,大多數是小型的齒鯨,有的吻端修長,例如長吻飛旋海豚(Stenella longirostris);有的吻端短鈍,例如瓶鼻海豚(Tursiops truncatus)。另外還有不少是沒有突出吻端的種類,例如花紋海豚(Grampus griseus)等。不同種類除了可以透過外觀辨識以外,牠們表現的行為、群體大小、棲息地也都有明顯的差異。因此,每一次的出海都能創造出寶貴的觀察體驗。更加令人期待的是,大海總是帶來各種驚喜,讓我們能遇見非常罕見的種類,例如2003年才被命名的大村鯨(Balaenoptera omurai)、全球活體目擊數量很少的銀杏齒中喙鯨(Mesoplodon ginkgodens),以及充滿明星特質的虎鯨(Orcinus orca),讓乘船出海像是一部冒險小說,隨時都有高潮迭起的篇章。下一次,大海又會給我們什麼驚喜呢?我想,鯨豚就像是引路人,讓人們追隨著牠們的水花與噴氣,一同領略大海的壯闊與生命力。冒險,永不設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