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4-05-01放飛後的黑鳶到哪兒去? 黑鳶的繫放與追蹤 653 期

Author 作者 沙珮琦/本刊專案經理

想像一下在路上看見一個似曾相識的人,你會上前確認嗎?比較大膽的人可能會直接過去打招呼,比較害羞的人可能會留在原地用眼神交流。不管怎麼選,基本上都能用語言或其他方式溝通、確認。
 
但是,如果與你久別重逢的並不是人類,而是在天空中翱翔的黑鳶(Milvus migrans)呢?怎麼知道眼前這隻黑鳶是不是我們曾經見過的「故人」?今天,讓我們一起看看「黑鳶K7」的故事。
 

好久不見!失蹤黑鳶回來了

多年來,台灣猛禽研究會與屏東科技大學合作黑鳶研究計畫,長期追蹤臺灣黑鳶幼鳥成長、離巢後的行為,而黑鳶K7正是計畫在2021年繫放的幼鳥之一。透過發報器,研究人員發現牠常在新北貢寮一帶活動,還曾一度飛到宜蘭。
 
可惜的是,當年的追蹤器裝上不久後便受損了。直到2022年3月6日,研究人員最後一次收到訊號,之後便再也無法透過發報器確認K7的位置,只能藉由各地愛鳥人士拍攝的照片去尋找牠的身影。還好,雖然發報器失效,黑鳶腳上仍有紅色的K7腳環。於是在「失聯」兩年之後,人們終於再次透過腳環在基隆港找到了牠。

 

 

(Adobe Stock)
 

為何要追蹤?保育從調查開始

研究人員之所以能確認K7是否有平安健康地長大,正是繫放的功勞。繫放是一種常見的鳥類研究方式,透過安全的方法捕捉鳥類、為牠們標記,以研究牠們的遷徙路線、時間等資訊。
 
繫放前,專業人員要先選定區域、密切觀察當地的天候、植被、鳥類習性,找出最合適的繫放點。成功捕捉後檢查牠們是否受傷,再為牠們戴上腳環,並進行一系列「身體檢查」,測量並收集嘴喙長、翼長等基本數據。
 
只是黑鳶在天上飛得好好的,我們為什麼一定要抓來研究呢?這是因為透過數據的收集和研究能讓人們更完整地理解黑鳶的活動範圍和棲地利用,另一方面,如果追蹤的鳥隻不幸死亡,我們也有更多機會能實際找到屍體、調查死因。
 
以臺灣來說,早在多年前便有專業人士推測,黑鳶數量下降是因為牠們在捕獵鳥類或鼠類的過程中,攝取到劇毒農藥或殺鼠劑而不幸死亡。然而,這些藥物對生態造成的危害卻是在近幾年實際追蹤、死亡個體解剖調查後,才真正找到了直接證據。
 
那麼,還有沒有其他的環境毒物會影響黑鳶?假設黑鳶中毒,我們可以如何急救?種種問題都需要更大量的調查數據才能回答,並幫助人們發想出對黑鳶更加友善、有幫助的保育對策。

 

(資料來源:《臺灣鳥類繫放工作手冊》第二章)

 

黑鳶追追追!你也可以加入

其實大家平常也可以為黑鳶保育盡一點心力。首先,可以關注台灣猛禽研究會、基隆市野鳥學會等組織,吸收相關知識,並分享給親朋好友。再來,出門遊玩時,也不妨仔細觀察天空,找找看黑鳶的蹤跡。說不定,你的火眼金睛能發現像是K7這樣半途失聯的個體,幫助研究團隊更新近況。最後,如果在田間發現大量黑鳶或其他鳥類死亡的事件,也可以去「寂靜的秋天―農地毒鳥回報」等Facebook社團中回報,讓相關單位前往調查處理。只要有心,我們都可以成為公民科學家!
 
延伸閱讀
1.袁孝維彙編(1999年)。臺灣鳥類繫放工作手冊
2.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2019年)。2019年臺灣黑鳶保育行動綱領
3.魏心怡(2018年)。臺灣黑鳶(Milvus migrans)幼鳥的播遷、活動範圍與棲地利用。屏東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