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4-05-01基隆黑鳶知多少? 觀察結果道相報! 653 期

Author 作者 林惠珊/老鷹公主,為無法說話的老鷹們發聲,倡議生態保育結合友善耕作。

基隆市鳥—黑鳶

黑鳶(Milvus migrans)是一種中型猛禽,俗稱老鷹。基隆火車站前的「海洋廣場」是基隆市的重要地標,同時也是全臺灣最容易觀察黑鳶覓食的地方。據悉早在清代開始經營迄今的崁仔頂魚市場中,魚販為客人清理魚內臟後丟棄的魚雜會隨著旭川河(又稱基隆運河)排放至基隆港區,而這些額外的食物資源讓身為機會主義者的黑鳶常常現身在港區覓食。在這裡,人與飛鷹和諧互動,基隆市市民對於港口區的黑鳶總能談上幾句,港邊也不時有群鷹出現,往來路人皆可以感受到黑鳶三五成群在港區覓食的獨特魅力。1999年,黑鳶更被基隆市市民票選為基隆市市鳥。

 

海洋廣場前,常可見到黑鳶成群飛翔。(李知榕拍攝)
 

早期基隆黑鳶的目擊記錄

基隆市作為臺灣重要的港口城市,早期即有關於黑鳶的紀錄,文獻中記載著黑鳶在臺灣南北港口附近翱翔的描述。根據黑鳶調查員沈振中先前的市民訪談資料,早年農村三合院看見老鷹抓小雞,居民需要驅趕老鷹以護衛家中的小雞;也有市民提到民國50年代基隆港區食常有成群的黑鳶在天空盤旋,時而俯衝迅捷的叼起食物。更有居民受訪時提及外木山、大武崙居民養些家禽貼補家用,時有老鷹滿天飛翔、居高俯視,伺機獵捕家禽幼雛。這些早期的口述與黑鳶的相遇紀錄,其實並非基隆市所獨有,而是過去早期農村時期的臺灣,不少農漁民均有與黑鳶接觸的經驗,尤其基隆市因黑鳶族群較多而有不少資訊。
 

黑鳶觀察史簡述

黑鳶在臺灣原本屬於普遍生存於平原及港口的猛禽,卻在1980年代後數量銳減。沈振中自1992年開始進行黑鳶族群調查,基隆市野鳥學會則從1993年起持續進行基隆港區黑鳶覓食觀察迄今。筆者與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的夥伴,自2011年開始投入黑鳶相關研究迄今,並自2013年起組成台灣猛禽研究會的黑鳶調查小組,邀集多位調查員監測全臺黑鳶族群。近年來,團隊陸續展開黑鳶族群監測、衛星追蹤、行為觀察、毒物研究、救傷、教育推廣等行動,期待黑鳶族群能有所增長。

 

黑鳶在基隆港區覓食與基隆地標。(李知榕拍攝)

 

近期調查成果

自2013年起,我們便開始對黑鳶進行毒物研究,並發現臺灣黑鳶的族群深受農藥加保扶(carbofuran)及殺鼠劑影響,因此在2015年起推廣生態電影《老鷹想飛》,在全臺各地推廣減少用藥守護生態的概念。在農政主管機管的支持及農藥管理政策改變下,包含加保扶高濃度水懸劑的禁用,以及減少公發老鼠藥,黑鳶族群數量目前緩慢回升。全臺黑鳶族群數量自2013年調查的272隻,至去(2023)年已增加到808隻。透過基隆鳥會調查員自1993年起進行的港口區黑鳶數量調查,去年單日觀察到在基隆港區活動的黑鳶可高達65隻。近年的調查更顯示,基隆市的黑鳶族群相當穩定地在港區覓食,但同時也暴露於城市化和環境裡鼠藥施用的壓力之中。
 
保護黑鳶的棲息地、減少農藥及殺鼠劑使用、加強族群數量監測、推展友善農業等,是保護黑鳶族群的關鍵措施。未來,我們將繼續守護黑鳶族群,讓基隆市市民能夠持續見到黑鳶在空中翱翔。更希望有朝一日全臺民眾都能夠再次見到黑鳶族群興盛的新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