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購物車
(
0
)
HOME
×
關於科月
關於科月
科月目錄
科報目錄
購買科月
訂閱方案
優惠方案
諾貝爾系列
購買單期
購買通路
投稿須知
推廣專案
星火相傳計畫
支持專案計畫
進階搜尋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繁體中文
English
ig
line
facebook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Search / 搜尋
分類選單
- 文章分類 -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專欄
文章專區
2024-08-01
海洋熱浪與颱風的親密關係
656 期
Author 作者
潘任飛/中央大學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副教授。
海洋熱浪
颱風
臺灣
海水
巴威颱風
東海
Ieodo
韓國
全球暖化
Take Home Message
•由於颱風的增強過程複雜,颱風強度的預測仍具挑戰性。海水溫度是其中的關鍵因子,當溫度愈高,颱風增強機率愈大。
•2020年巴威颱風在東海異常增強,成為當地近十年來最強的颱風。研究發現此現象與海洋熱浪有關,當時的海溫比平時高,導致颱風增強。
•海洋熱浪不僅加強颱風發展,且在全球暖化情境下還有可能愈加頻繁,威脅人類安全。未來,兩者之間的交互作用還需進一步研究。
熱帶氣旋(俗稱颱風)是地球上最具破壞力的自然災害之一。被它們「拜訪」的地方無不滿目瘡痍,面臨著巨大的經濟損失甚至是人命傷亡。位於颱風「熱區」的臺灣,颱風與我們的關係更是密不可分。颱風一方面為我們帶來可怕的災情,另一方面又提供重要的水資源,我們對它可說是又愛又恨!
不過,精準的颱風預測可以幫助我們做好事前準備,將颱風造成的影響降到最低。經過科學家們幾十年來的努力,目前我們對颱風的路徑已經有所掌握,大概知道颱風在未來幾天裡會往哪裡走。但是我們對颱風後續強度(也就是風力)的變化,到現在仍然束手無策。主要是因為颱風的增強過程極為複雜,有很多物理機制到現在還沒有被完全解開。因此,颱風強度一直是氣象研究中的重點議題。
異常增強的颱風
溫暖的熱帶海洋(26℃以上)是颱風的搖籃,為颱風提供主要的能量。這也是為什麼當颱風登陸後會迅速減弱的原因,當賴以維生的「燃料」被切斷了,強度就會減弱。相反的,透過海洋和大氣的交界面,海洋把大量的能量向上傳輸到颱風,就能讓颱風茁壯成長。能量愈多,颱風則愈強,破壞力也隨之倍增。然而,能量傳輸的多寡主要取決於三個要素:海水溫度、大氣環境、颱風本身的結構。其中,海水溫度是一個影響颱風強度的關鍵因子。簡單而言,海水溫度愈高,颱風增強的機率就愈大,反之亦然。
2020年8月下旬,巴威(Bavi)颱風在臺灣東部外海形成,然後往北進入東海。巴威的強度在行進期間不斷增加,最終成為強烈颱風,近中心最大風速達每小時185公里,最後登陸到北韓(圖一)。值得注意的是,巴威是東海過去十年內最強的颱風,它登陸時的強度仍保持在中度颱風等級(風速達每小時120公里),在如此高緯度地區並不常見。面對如此強勁的颱風,促使北韓有史以來首次以全程電視直播即時報導颱風動態,此舉立刻引來國際社會的熱烈討論與關注。
圖一|巴威颱風路徑與地理位置(作者修改自延伸閱讀)
海洋色階表示水深,颱風路徑的中心位置及它的強度以每六小時顯示。颱風強度(風速)根據薩菲爾-辛普森(Saffir-Simpson)風力等級劃分為五個等級,並以顏色表示(對應於左上色階)。颱風中心位置時間標記則為格林威治標準時間每天零時零分。綠色三角形代表韓國東海Ieodo研究站的位置。圖中可以看出巴威颱風在強度最強的時候經過Ieodo研究站。
一般而言,東海並不是適合颱風發展的區域。颱風經過東海後通常會開始減弱,最終消失殆盡。原因主要歸咎於東海本身的海洋條件和大氣環境。特別是東海的溫度,因地處緯度較高再加上三面被陸地所包圍,東海水溫通常比中低緯度的開闊海洋更寒冷,導致颱風無法吸收到所需能量。因此,在過去30年裡,僅有六個颱風在此海域有強度增加的狀況,巴威颱風就是其中之一。
更令人更驚訝的是,巴威颱風的增強幅度是東海區域史上之最。為何巴威颱風可以在如此苛刻的條件中成長呢?利用人造衛星拍攝到的海洋表面溫度圖像,筆者的研究團隊發現在巴威颱風來臨前夕,東海處於異常高溫的狀態,溫度比平時高出 3℃,達到驚人的 30℃以上。海溫 26℃以上就已經是適合颱風生長的溫度,所以當時的東海可說是正在「發燒」。而引發東海發燒的原因則是另一自然現象――海洋熱浪。
海洋熱浪成了強颱搖籃
與我們常常在電視新聞裡聽到某個地區出現「熱浪」(指氣溫處於連續高溫的情況)類似,其實海洋中也會有熱浪出現,稱作「海洋熱浪」。當海溫高於某個臨界溫度並持續五天以上時,則被定義為海洋熱浪事件。2020 年 8 月在東海出現的海洋熱浪迅速加熱海洋,無疑製造了一個有利於巴威颱風成長的環境。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巴威颱風在達到它生命最大強度(近中心最大風速達每小時 185 公里)時剛好通過在東海上的海洋研究站「Ieodo」。此研究站由韓國所建造、設立,地點位於濟州島的西南方。Ieodo 研究站類似海上的鑽油平臺,上面有各式各樣的科學儀器,可同時間收集近地表大氣和海洋數據,例如風速、氣壓、濕度、氣溫,以及海洋溫度、鹽度等。這些觀測數據對了解大氣和海洋之間的互動和能量傳輸極為重要。因此,筆者的研究團隊聯合韓國科學家一起研究巴威颱風的增強過程,嘗試解開它與海洋熱浪的關係。
首先,筆者分析由人造衛星所收集的海溫資料,優點是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得大範圍的數據。結果顯示在巴威颱風來臨前,東海週邊地區的海洋熱浪就開始慢慢發展,並逐漸擴散至整個東海(圖二 a ~ j 的白色十字標記)。而在颱風通過後,則可以看到海洋熱浪消失(圖二 k~ l)。海洋熱浪消失的主要原因是颱風的風力引起海溫下降〔註〕,而下降的海溫終止了海洋熱浪。
〔註〕
海溫下降的原因主要是由於深層較冷的海水被颱風往上帶到海面,以及海洋的熱量散失到颱風所導致。
圖二| 2020 年 8 月 15 ~ 26 日的人造衛星每天連續海溫圖像
8月15~24日為巴威颱風抵達時的海溫(a ~ j),25~26日為颱風過後的狀況。白色十字符號代表海洋熱浪的出現(k~ l),綠色三角形代表 Ieodo 研究站的位置。(延伸閱讀)
為了進一步證實海洋熱浪對颱風強度的影響,筆者利用 Ieodo 研究站的觀測數據進行電腦模擬實驗。結果顯示在有海洋熱浪的情況下(圖三 a 紅線),颱風當下的海溫比沒有海洋熱浪出現時(圖三 a 綠線)高出 1.5℃左右。不要小看這少少的海溫差異,它決定了颱風是否能從海洋中吸收到能量。經過計算,發現有海洋熱浪的狀況下,由於海溫較高,有大量的能量透過熱通量〔註〕方式從海洋傳輸到颱風中(圖三 b 紅線)。倘若在沒有海洋熱浪的情況下,熱通量是零或負值。從定義來說,負的熱通量代表能量是從大氣往海洋裡輸送,也就是颱風損失能量到海洋。綜合以上實驗結果,我們可得出結論:假如東海當時沒有海洋熱浪出現,巴威颱風是絕對沒有辦法增強的,更不用說成為東海過去十年來最強的颱風,因此海洋熱浪可說是巴威颱風的助攻王。
〔註〕
每單位時間單位面積通過海洋大氣界面的熱量,單位為瓦特/平方公尺(W/m²)。
圖三| 電腦數值模擬結果(作者修改自延伸閱讀)
紅線和綠線分別代表有海洋熱浪和沒有海洋熱浪的情況。圖 a 為海洋表面溫度。結果顯示海洋溫度隨颱風下降,但有趣的是當有海洋熱浪的「加持」下,海溫明顯比較高,大約比沒有海洋熱浪時高出 1~ 3℃。此溫度差異會直接影響到颱風的命脈―― 海洋能量的供給。圖 b 說明當有海洋熱浪的條件下,巴威颱風才能從海洋中吸收到能量(即能量從海洋往颱風輸送)。因此,海 洋熱浪出現與否對巴威颱風的成長十分重要。
海洋熱浪與颱風的未來關係
自21世紀開始以來,海洋熱浪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目前更是炙手可熱的科學議題。海洋熱浪為海洋生態帶來巨大的衝擊,例如珊瑚白化、海洋生物棲息地改變等,最終可能演變成社會和經濟問題,影響人類生活。因為這些原因,現今大部分有關海洋熱浪的研究都集中在海洋生態和環境方面。而筆者的研究則指出,海洋熱浪除了影響海洋生態外,也會對颱風的發展有重大影響,使颱風變得更強。這項發現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因為在地球暖化的情境下,類似的海洋熱浪事件只會有增無減。
我們可以預想到,未來颱風與海洋熱浪「相遇」的機率將愈來愈高,而颱風愈強代表它的破壞力愈大,對人類的威脅就愈高。目前,科學界對海洋熱浪與颱風交互作用的研究還處於非常初步的階段,有很多未知但有趣的現象等著我們去發現。例如上述提到颱風造成的海洋降溫,說不定是海洋熱浪的剋星,能夠舒緩海洋生態的壓力。最後,筆者團隊的這項研究成果已經發表在《npj 氣候與大氣科學》(
npj Climate and Atmospheric Science
)期刊,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延伸閱讀。
▲ 2020 年 8 月 26 日,達到最大強度的巴威颱風。(NASA's Terra satellite for the MODIS imagery)
延伸閱讀
Pun, I.-F.
et al.
(2023). Marine heatwave as a supercharger for the strongest typhoon in the East China Sea.
npj Climate and Atmospheric Science
, 6, 128.
回列表頁
加入收藏
列印
相關推薦
科學月刊 8月號/2024 第656期:碳
特別價
$266
科學月刊 7月號/2024 第655期:災難生存學
特別價
$266
新訂一年方案:《科學月刊》一年12期
售價 $2780
新訂兩年方案:《科學月刊》二年24期
售價 $5300
TOP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
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