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購物車
(
0
)
HOME
×
關於科月
關於科月
科月目錄
科報目錄
購買科月
訂閱方案
優惠方案
諾貝爾系列
購買單期
購買通路
投稿須知
推廣專案
星火相傳計畫
支持專案計畫
進階搜尋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繁體中文
English
ig
line
facebook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Search / 搜尋
分類選單
- 文章分類 -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科技報導
動態時報
文章專區
2024-07-15
中山團隊研發海水製氫原型機 西子灣有望成製氫起源地
511 期
Author 作者
整理報導|羅億庭
淨零排放
氫能
綠色電力
中山大學
氫氣
水電解
人機介面
海水
隨著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逐漸逼近,開發各種潔淨能源、替代能源的腳步也刻不容緩。其中,「氫能」就是許多研究團隊著眼的目標,包含利用綠色電力例如太陽能、風力等電解水所產生的氫氣(又稱為綠氫),是減少碳排放與儲能的利器。而在四面環海的臺灣,「海洋」可說是一項能加以利用的資源,若能成功取用海水並且長效地轉換成氫氣,便能逐步擺脫能源依賴進口的束縛,也避免在戰爭下能源供應的斷鏈問題。近期中山大學化學系特聘教授陳軍互研究團隊發表的「鹼性電解海水製氫原型機」,就有望將高雄西子灣發展為大規模的海水製氫技術起源地。
氫氣是工業活動中應用相當廣泛的原料之一,無論是製作氨、雙氧水、甲醇等化學物質,或是作為火箭燃料、提煉金屬時的還原劑等領域等,多個皆需使用到氫氣。此外,氫氣在能源發展上還可以更有效地保存綠能,因此大規模量產氫氣的新方法也成為許多國家、研究團隊的研發重點。其中,電解水產生氫氣被視為最有機會實現的方式。儘管如此,根據去(2023)年國際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的報告,全球的綠氫產能占比僅從2018年的0.1%逐步爬升至0.7%,就算有許多不同的產氫技術被研發,依舊缺少進入商轉驗證階段的大規模生產技術。
除了商轉上的困難之外,大規模海水製氫的另一項技術問題在於氯氣的毒性及海水腐蝕。因此如何防止核心催化劑的流失,以及抵抗海水中氯離子或氯衍生物的化學腐蝕,是此技術在研發上的一大關鍵。陳軍互在新聞稿中進一步說明,由於大規模水電解會對催化劑造成極大的剝離壓力,如果缺乏強而有力的化學鍵附著設計,再貴、再好的觸媒或機組也只能逐漸失效。為解決上述問題,團隊發展「酸性氧化還原輔助沉積法」(aqueous redox deposition, ARD)將一層附著力非常強的薄膜催化劑鍍在基板之上,可以克服在海水產氫時高電流運作下造成的催化劑剝離問題,提升產氫效率。
本次團隊發表的鹼性電解海水製氫原型機,機體尺寸長70公分、寬60公分、高74公分,並搭載多個電解水的元件,可對海水與一般水體進行水電解製氫,最高的氫氣產量可達實驗室等級元件的百倍以上,確立了大規模製氫的可行性。此機器可在常溫、常壓下,利用業界公認為準量產技術雛形的「捲送方式」(roll-to-roll)生產催化劑,一小時約能產出長5公尺、寬0.25公尺的催化劑薄片。未來,此生產技術將能接上自動生產線,以低成本、高生產效率的方式取得成品,若能再搭配無線遠端操控的人機介面、防止空機運轉的安全裝置等設計,將可以呼應未來大規模海水產氫場域布建的需求,打造商業應用的基礎。
新聞來源
中山新聞(2024年5月27日)。
全球首座海水製氫原型機問世
中山大學突破量產綠氫關鍵技術
。中山新聞,
https://news.nsysu.edu.tw/p/406-1120-333710,r2910.php?Lang=zh-tw
。
回列表頁
加入收藏
列印
相關推薦
科學月刊 7月號/2024 第655期:災難生存學
特別價
$266
科學月刊 6月號/2024 第654期:生物多樣性in臺灣請至...
特別價
$266
新訂一年方案:《科學月刊》一年12期
售價 $2780
新訂兩年方案:《科學月刊》二年24期
售價 $5300
TOP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
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