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4-07-01在戰爭與天災下的生存韌性 655 期

Author 作者 邱世卿/空軍官校72期畢業,歷任空軍志航基地補給官、空軍司令部少校資訊參謀官,著有《戰爭下的平民生存手冊》。

今(2024)年4月3日上午的花蓮地震、2022年2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及以色列與哈瑪斯的軍事衝突,這些天然災害與戰爭帶來的巨大破壞力,讓我們驚訝人類面對毀滅性力量時的渺小。我們已經習慣於科技帶來的便利生活,以及隨手可得的各種公共服務,但是面對大規模的天災或戰爭時,往往必須脫離這些已經習慣的生活模式,必須在極短的時間內幫助自己或家人進入求生的狀態。
 
這種讓生活在和平與緊急狀態間轉換的能力,也就是我們在戰爭與天災下求生的韌性。
 
臺灣四面臨海,本島處在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的下屬板塊――華南板塊的交界處,地震、颱風等天然災害是我們在這樣的地理背景下,每一代人都需要面對的風險。此外,臺灣與中國獨特的關係和軍事情況的緊張與否,也使我們註定必須時刻面對戰爭危機。
 
人類面對天災或戰爭的韌性並不是天生就存在,而是需要不斷地學習、練習,最後成為知識庫的一環。
 

提高生存韌性

有關防災、避難的知識範圍很廣泛,但以下是筆者認為能夠在戰爭以及天災下,提高生存韌性的關鍵因素:
 

冷靜鎮定

不論是天災或戰爭爆發後的幾分鐘內,你都必須做出一連串的選擇:逃或是不逃?該帶什麼物品逃?該往哪個方向逃?這些選擇的正確與否將會極大的決定你接下來要以什麼方式面對這場戰爭或天然災害。
 
恐懼是我們最大的敵人,尤其是來自對未來命運不可知的畏懼。危疑震撼之際的恐懼會在天災或戰爭爆發時不斷干擾你做選擇的情緒,因此冷靜下來,並且恢復判斷能力是首要的事情。除了自己冷靜下來外,也必須安撫身邊的家人或幼童的情緒,因為自身的驚慌將會放大並影響他人,而巨大的恐懼有可能讓他人失去正常的行為能力。
 
一旦冷靜下來,接著就可以按照事前的防災準備,或避難知識,進行下一步行動。
 

災前準備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不論是面對天災或戰爭都需要提前準備一個簡單的應變計畫。這個計畫可能很繁瑣,也可能很簡潔。不論你選擇什麼方式,關鍵在於避難行動必須是一個可行的計畫,而且符合當下災難的類型。
 
天然災害來勢洶洶,大規模的破壞可能就在瞬間發生,因此你必須計畫在極短的時間內與家人一起疏散脫離險地,然後等待救援。
 
天然災害可能破壞力強大,但是持續時間較短,通常只要離開危險區域就能得到生存的保證;但戰爭是另一種截然不同的威脅,人們將會面臨長期且持續的生存壓力,且時間的長短取決於戰爭會進行多久、規模範圍有多大。……【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5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