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4-07-01災害發生時的急救科學 655 期

Author 作者 楊翔文/「安妮怎麼了?」創辦人,透過教材開發讓更多人成為能救人的人;羅月伶/「安妮怎麼了?」內容開發編輯,中級救護技術員EMT-2。

(本篇圖片皆由作者提供)
 

Take Home Message
❖災害發生後需要遵循「SMART」原則逐步評估,首先評估環境安全、移動至安全區域,再進行求救和通報。
❖SMART中的T包含檢傷與處置兩部分,例如理解緊急止血的方法和原理,並在第一時間幫忙止血,就可以避免傷患死亡。
❖災害時救護系統和資源無法正常運作,人們可能會徬徨無措,但透過急救的理解和練習,就可以降低恐懼並增加防災韌性。

 
承平時期撥打119報案後,救護車平均到達現場的時間是4~8分鐘。然而當災害發生時,可能因為建物倒塌、交通毀損而造成人民傷亡,此時救護系統也可能無法正常運作,所以這些專業救護資源就必須集中到更被需要的地方。因此民眾需要學習如何自救和互救,才能在災害來臨時保護自己,並幫助身邊的人。
 
急救教育網站「安妮怎麼了?」:https://www.anne.education/
 

事故現場應變原則

在災害事故現場看到有人受傷了,第一件事絕對不是救人,因為在周遭環境不安全的情況下,自己也有可能會受傷。事故現場應變應遵循SMART原則,一步一步跟著做才能在控制風險的狀況下幫助別人。
 

S:評估環境安全 surrounding

事故現場根據風險程度可分為熱區、暖區、冷區以地震災害為例,熱區是指正受到直接威脅的區域,例如地震發生後倒塌建物最嚴重的地方;距離熱區一段距離,不會受到直接威脅的地方稱為暖區,例如在穩固建物裡雖然相對安全,但依然可能受餘震影響,也不建議久留。最後則是冷區,就是確保已經安全的地方,像是防災避難所。要特別注意的是,熱區、暖區、冷區並不固定,而會隨時改變,當下的暖區可能在下一秒就變成熱區。只有自身位於冷區、自己是安全的情況下,才可以去協助他人。
 

M:移動至安全區域 move to safe place

如果發現自己身處不安全的熱區或暖區,就要盡快移動到安全的冷區,如果有餘力也可以一同帶走傷患。
 

A:求救及通報 alert

在移動到安全區域後,必須通報專業救災救護單位,也可以尋求相關人員協助,通報所在地發生的狀況,幫助主管機關掌握各地災害資訊。
 

R:尋找資源 resource

災害來臨後急救物資可能會相對缺乏,不容易取得。如果有傷患擦傷、骨折需要處置,但手邊沒有紗布、三角巾等正規醫療器材時,則可以利用乾淨的衣物布料取代。
 

T:檢傷與處置 triage & treatment

T包含了「檢傷」和「處置」兩部分。當事故現場有多人受傷時,需要先將傷患依照嚴重程度分類,如此才能將救護資源優先用於嚴重的傷者。至於該如何區分傷患的嚴重程度呢?專業醫療救護人員會採用START(Simple Triage and Rapid Treatment)檢傷法則。檢查傷患四個要件:是否能行走、呼吸、循環、意識狀況,依此將傷患分為紅、黃、綠、黑四個等級,用以決定給予傷患醫療處置的順序。紅色代表重傷,需要優先給予醫療處置;黃色代表中傷;綠色代表輕傷;而黑色代表死亡。雖然黑色是最嚴重的分類,但這類傷患即便投入大量的醫療資源存活率也不高,因此在資源有限時黑色傷患會被列為最後順位,保留資源來救治最多的傷患。不過民眾並非專業醫療救護人員,可以依傷患能不能行走或有沒有意識進行初步分類。
 
完成檢傷後,就要進行第二個T:處置。在戰場上有九成的死亡原因來自於肢體外傷的大量出血,但其實大出血而導致的死亡是可以避免的。不同於腦部重創等重大創傷是在受傷當下就已經成定局,出血時只要身邊的人能在第一時間幫忙止血,就可以避免傷患步入死亡。……【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5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