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4-07-01銘傳大學都市規劃與防災學系教授林文苑專訪 打造民眾的防災意識與韌性 655 期

Author 作者 採訪撰稿|羅億庭/本刊編輯

Take Home Message
˙內政部在2018年推動「防災士」培訓,期望能透過自助、互助等原則,提升民眾面對災害時的應變能力、強化社區韌性。
˙建構完善防災體系需政府、民眾共同合作。各項防災知識也需要與時俱進,以確保在突發狀況下,每個人都能自保並相互扶助。
˙除自然災害外,臺灣還面臨來自鄰國的軍事威脅。民眾可事先留意住家附近的防空洞位置、準備避難包等,增強個人、家庭、社區的防災能力。

 
地處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邊界,時不時出現的天搖地動可說是臺灣人從小到大的共同記憶。除了無可避免的天災之外,臺灣特殊的地緣位置再加上與鄰國長久以來的歷史糾葛,也令島上的人們面臨著陸、海、空,甚至是資訊層面上的嚴峻軍事挑戰。在天災與人禍的侵擾之下,我們該如何自處?災難發生時,除了政府單位、民間團體投入救災之外,有沒有一般民眾也能加入的防災行動呢?

 

(Adobe Stock)

 

什麼是防災士?

你聽過「防災士」嗎?2018年,內政部為了因應未來可能發生的大規模災害,參考「日本防災士機構」的培訓並推動此概念,期望能透過「自助、互助、共同合作」等原則,建構臺灣民眾在面對災害時的韌性、強化社區與個人的自主防災能力。儘管如此,我們對於防災士的認識似乎不多。究竟民眾該如何加入防災士培訓、相關培訓課程包含了哪些,世界各國又是如何規劃自身的都市防災計畫呢?為了解答這些問題,我們在本次專輯中特別訪問銘傳大學國土減災規劃設計研究中心計畫主持人、都市規劃與防災學系教授林文苑,希望能更了解防災士在災害應對過程中扮演的角色。
 
「防災士第一是要保護自己,第二才是幫助別人。」林文苑說道。政府推動防災士培訓的目標,是期望民眾能在災害發生當下及災害發生後能做到自救、互救、避難收容,甚至是未來的災後重建,使整個社區的韌性與自主防災能力能有所提升。至於當初為什麼會投入防災士的培訓,林文苑提到了內政部的「強韌臺灣大規模風災震災整備與協作計畫」(簡稱強韌臺灣計畫)。這項計畫期望能透過長期的整備、盤點工作,強化地方政府與人民之間自助與互助的能力,且在全臺灣22個縣市中都會有一個相關的協力機構來協助推動。在此計畫中,同時也要求地方政府每年需培訓3500名社區、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NGO)防災士。
 
銘傳大學都市規劃與防災學系在過去就曾為了因應臺灣的都市發展、自然災害侵襲等問題而設立國土減災規劃設計研究中心,這也為部分縣市的強韌臺灣計畫打下一個好的基礎。「我們過去協助了宜蘭、金門、連江的防災社群,在社區裡訓練人們的風險溝通、災害認識與應對,當時就已經在基層培養了具有防災能力的人。」林文苑侃侃而談地說著。而在內政部提出了強韌臺灣計畫的概念後,中心也逐步地配合、協助,藉由防災士培訓機構的資格認證,為臺灣防災士的人力資源培育貢獻一分心力。

 

銘傳大學都市規劃與防災學系教授林文苑(林文苑提供)

 

儲備臺灣民間的防災能量

在全民防災、救災等能力教育刻不容緩的現在,臺灣政府正在規劃成立「臺灣民間自主緊急應變隊」(T-CERT)。「這是從美國的『社區緊急應變隊』(community emergency response team, CERT)而來,到了臺灣就加上『T』(Taiwan)、變成T-CERT。」林文苑說,目前T-CERT的成立已在積極地進行中,將會協助不同的團體建立防災、救災的能力,並系統性地結合防災士、義消、災害防救的志工等民間成員,藉此提升災難時民眾在政府救難人員尚未抵達之前的自救與互助應變能力。……【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5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