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4-06-15「不誠實行為」學者操弄數據 心理學界的爭議事件 510 期

Author 作者 龔俊嘉/成功大學心理學系教授,主要研究是利用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探討臉孔與物體辨識、社會神經科學,以及開放科學的相關議題。

從去(2023)年6月迄今,全球心理學界的一大新聞,就是吉諾(Francesca Gino)的論文造假醜聞。吉諾是一位非常多產的義大利籍學者,曾於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卡內基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CMU)任教。於2010年至哈佛商學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 HBS)迄今。在這起造假醜聞爆出後,吉諾從一開始的留校察看,到後來變成停職接受調查,且目前看來很有可能會被解聘,成為哈佛有史以來第一次被收回頭銜的教授。這是怎麼一回事?
 

「數據雞尾酒」深入探討揭露數據造假

故事要從2021年在「數據雞尾酒」(Data Colada)部落格〔註1〕中,討論了網紅學者艾瑞利(Dan Ariely)遭《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NAS)撤稿的發表談起。在2021年的這篇部落格文章最後,邀請了發表該篇論文的四位共同作者撰寫回應,而其中一位就是本篇文章的主角吉諾。當時多數的討論認為該發表主要問題出在於艾瑞利〔註2〕,但是在去(2023)年暑假,數據雞尾酒一連發布了四篇文章,明確列出了共同作者、哈佛大學商學院的明星教授吉諾,她的其他學術發表也有不少問題。
 

〔註1數據雞尾酒由三位學者――西蒙遜(Uri Simonsohn)、納爾遜(Leif Nelson)、 西蒙斯(Joe Simmons)所創建,他們會在部落格中針對資料分析提出不同看法。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透過連結觀看https://datacolada.org/

 

〔註2關於此事件的詳細說明,有興趣的讀者可參考前筆者與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教授陳紹慶的podcast。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opensci-cafe/episodes/EP35--Dan-Ariely-feat-e169bdu

 
在這四篇部落格文章中,每一篇都用不同的角度,非常詳盡地說明、揭露可能造假的方式。第一篇文章就非常清楚的說明如何藉由試算表看出資料有變造的痕跡;不了解相關原理而逕行編造或纂改資料的人,可能也沒想到會有朝一日可以由試算表數據被發現、公開他的造假證據。在第二篇部落格文章中,則指出了在產生資料亂數時一些沒有顧及到的小地方(例如可找到22筆畢業年份填寫為「哈佛」的資料,這些很奇怪的資料都符合作者假設的方向。而如果將這些資料刪除或以上下文的數據取代,論文內統計出的顯著差異就神奇的消失了)。第三篇與第四篇也分別針對資料中出現的一些明顯缺失做討論,這些缺失若是要以「純粹疏失」來解釋,它的發生機率可說跟中大獎機率一樣低。
 
綜合來說,看完這四篇詳盡分析,可以發覺這三位學者花費了偌大心力進行常人、包括研究者都不太會進行的偵探工作;看完的讀者可以學到如何查證試算表資料操弄,以及如何利用既有的統計知識用在偵測造假,可說是獲益良多。〔註〕
 

〔註〕此四篇部落格文章有人整理成一個約20分鐘的youtube影片,可自行觀看。非常推薦!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2Tm3Yx4HWI

 

否認造假吉諾提起民事訴訟

數據雞尾酒這四篇部落格文章早在2021年4月就寫好了,但當初並未直接公開,而是先寄到哈佛大學商學院由他們內部先行調查。而不得不出面回應的哈佛找了私家偵探進行長達14個月的追蹤,寫了1300多頁的調查報告〔註〕。吉諾因此在2022年被調離職位,在哈佛官網的個人簡介則顯示「行政休假」(administrative leave)。據聞哈佛大學可能會將他的教授職位撤回,如果成真將是史上第一次啟動的歷史性判決。平心而論,截至目前的證據來看,吉諾的勝算真的不大。
 

〔註〕目前相關報告可供公開查詢,請見:https://www.chronicle.com/article/heres-the-unsealed-report-showing-how-harvard-concluded-that-a-dishonesty-expert-committed-misconduct?sra=true

 
數據雞尾酒部落格在哈佛大學完成這些調查之後,直到去年年中才公布這四篇文章。但不甘被剝奪一切的吉諾也在同年提告哈佛大學與數據雞尾酒部落格的三位負責人毀謗,並索賠2500萬美元。吉諾更針對上述四篇部落格文章列出的證據,提出了她個人的反駁。
 
考量到遭提告可能對揭弊吹哨者造成寒蟬效應,一些支持數據雞尾酒的學者,例如澳洲墨爾本大學(University of Melbourne)的瓦齊爾(Simine Vazire)發起了線上Gofundme贊助,公開募集支付民事訴訟所需的25萬美金。結果不到兩天就達標!筆者也忝附驥尾的跟進了捐款,因此同樣相當關注此事件的後續進展。
 

後續討論百花齊放

直指學術改革需求從去年中迄今,針對此事件有相當多的報導與評論文章可查詢。例如法學博士候選人格拉納托(Andrew Granato)的獨立評論〔註〕,針對網路上所提供的吉諾在民事訴訟控詞,以及對數據雞尾酒四篇部落格文章的反駁做討論。此文的作者認為吉諾的回應多屬避重就輕,與數據雞尾酒強調的重點無關。例如提到「有可能有多重的助理做如此不可告人的數據竄改行為」,卻未回應「橫跨這四篇有問題,目前已被下架的文章,唯一的共通點就是吉諾是作者」等重點。
 

〔註〕對評論有興趣的讀者可參考:https://agranato.medium.com/addressing-the-data-analysis-in-francesca-ginos-data-colada-lawsuit-a8be7afdd263

 
哈佛的博士後研究員艾爾頓(Dan Elton)也曾撰文反駁針對哈佛法學院教授萊西格(Lawrence Lessig)為吉諾辯護的文章。裡面也提到了幾個有趣的亮點,包括吉諾作為演講費動輒數萬美元明星教授,哈佛大學沒道理以她作為論文爭議的代罪羔羊;吉諾是這幾個有問題資料研究發表的直接負責人;最後,最有趣的是,吉諾的研究專長就是「誠實/不誠實」(dis/honesty)。
 
而另一篇值得參考的討論,則是來自於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博士後研究員馬斯楚安尼(Adam Mastroianni)的評論。他認為就算吉諾與艾瑞利的文章被撤稿、終身教授有可能被取消、教科書被改寫,似乎也不會對社會心理科學領域的進展有任何影響,這才是此學門真正的危機。舉例來說,現階段對於心理學「社會促發」(social priming)此一典範(pardigm)已經知道得差不多了。多或少發現一個現象,似乎也對相關現象的證據力不太有影響。因為早在這十數年的重複研究一再打臉後,社會促發的效果似乎顯得不是那麼穩定。整個典範的說法雖然明瞭易懂,但是重複率異常的差。由此觀之,雖然抓到領域內造假的學者的確是大事,但實際上整個學門最大的危機絕對不止於此。此文走筆到最後,在一切哀莫大於心死的氛圍下,作者仍不忘嘲諷的說一句:別告我啊!也真是令人發噱。
 
不過或許也需要在如此徹底的絕望後,研究者才能「跳出迴圈」,體會開放科學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例如預註冊、原始資料公開、程式碼公開的重要性。因為再不改革,如此的情形恐怕只會一再重複發生。而對臺灣的學界而言,現階段重視發表量的文化不改、體制內改革的力道不夠深入,大概也只能預告在現有的誘因結構下,現在不過是在下一個學術不端(academic misconduct)事件爆發前的寧靜罷了。
 

延伸閱讀
1. Simonsohn, U. et al. (17 June 2023). [109] Data Falsificada (Part 1): "Clusterfake". Data colada. https://datacolada.org/109
2. Lee, S. (14 March 2024). Here’s the Unsealed Report Showing How Harvard Concluded That a Dishonesty Expert Committed Misconduct.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https://www.chronicle.com/article/heres-the-unsealed-report-showing-how-harvard-concluded-that-a-dishonesty-expert-committed-misconduct
3. Mastroianni, A. (29 August 2023). I’m so sorry for psychology’s loss, whatever it is. Experimental History. https://www.experimental-history.com/p/im-so-sorry-for-psychologys-l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