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欄
文章專區
2024-06-01為什麼茲卡病毒不易在臺灣流行? 抗病毒藥物的新視野
654 期
Author 作者
趙黛瑜/中興大學獸醫學院微生物暨公共衛生研究所、中興大學微生物基因體學程、中興大學醫學院後醫學系教授。
Take Home Message
•茲卡病毒屬於正黃病毒家族,若曾感染其他正黃病毒,例如日本腦炎、登革病毒等,可能產生對抗茲卡病毒的交叉免疫力。
•筆者團隊發現登革熱感染者的單株抗體可中和六種不同的黃病毒,包括茲卡病毒,是全球首次發現如此廣泛性的抗體。
•此發現可協助未來疫苗和抗病毒藥物的開發,突破目前的疫苗開發瓶頸,並為特殊免疫不全患者提供治療選擇。
大家熟知的登革病毒(Dengue virus)、日本腦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茲卡病毒(Zika virus)皆屬於正黃病毒(orthoflavivirus)家族的病毒。為什麼稱為正黃病毒家族?起源於此家族裡最早被發現的病毒,就是黃熱病毒(yellow fever virus),而命名為黃熱病毒的原因,則是由於感染此病毒的人會有高燒和嚴重黃疸的症狀,因而得名。
正黃病毒家族的發現
對於黃熱病毒的發現要追溯至19世紀。當時美國正在中美洲協助法國建造巴拿馬運河,由於法國在建造運河初期就折損了許多工人而導致工程中斷,加上相當多優秀的美國工程師抵達巴拿馬後也接連感染黃熱病毒,因此美國就派遣當時的陸軍醫官里德(Walter Reed)調查。結果證明黃熱病毒可經由蚊子傳播,而這也是第一個被確認會經由蚊子傳播的病毒。
由於確認了病毒的傳播模式,藉由滅蚊與降低蚊子叮咬,工程師的死亡率大幅降低,巴拿馬運河才得以順利建造完成。在知道第一個經由蚊子感染的病毒後,美國洛克斐勒基金會(Rockefeller Foundation)資助許多科學家,到非洲等地找尋有無其他經由蚊子傳播的病毒。到了20世紀初期,正黃病毒家族裡已經有許多病毒都在非洲叢林等地被發現,包括茲卡病毒和西尼羅病毒(West Nile virus)。
正黃病毒在全世界傳播與流行,但不同的正黃病毒具有地域性,例如日本腦炎病毒在1935年第一次在日本被分離,但流行範圍只侷限在亞洲,包括臺灣。1947年茲卡病毒在非洲烏干達的茲卡森林被找到後,1966年在馬來西亞採集的蚊子也找到該病毒,因此早期普遍認為茲卡病毒廣泛出現在非洲和亞洲地區。但由於感染茲卡病毒後的患者並未出現嚴重的病例,例如腦炎、出血或嚴重黃疸等症狀,因此茲卡病毒在臨床上一直被認為不具重要性。
直到2015年,茲卡病毒傳到中南美洲後,卻意外造成大流行。同時出現懷孕婦女生出許多小腦症(Microcephaly)嬰兒的病例,至此才引起科學界的重視。雖然目前科學界已經對茲卡病毒造成小腦症的機制有較清楚的認識,但為何在亞洲鮮少有小腦症嬰兒的報告?一般認為可能的原因之一是亞洲熱帶地區大部分為開發中國家,因此小腦症嬰兒的病例可能被忽略而未被通報。另一種可能原因則是茲卡病毒流行的地區同時也流行其他正黃病毒,經由感染其他正黃病毒誘發交叉反應免疫力(cross-reactive immunity)。但此假說因為需要長期追蹤感染者的血液中免疫力的變化,不易被證實。
臺灣送給全世界最好的禮物
大家可能很清楚且驕傲臺灣在經濟與半導體的成就,但這些成就可說是建立在超過半世紀以來,政府在公共衛生上面的努力。為何這麼說呢?臺灣位處東亞,北迴歸線貫穿其中,地理位置上介於熱帶與亞熱帶中間,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前,臺灣受日本統治超過半世紀……【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5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