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4-06-01從自然觀察開始的 公民科學與生物多樣性指標 654 期

Author 作者 林大利/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澳洲昆士蘭大學生物學博士。

Take Home Message
➡公民科學是一種新的資料收集模式,透過自然觀察愛好者蒐集生物的大規模時空分布資料,有助評估生物多樣性現況。
➡公民科學分為具標準作業程序的系統型計畫,以及自由提供開放資料的機會型計畫兩種模式,適合不同類型的生物調查。
➡公民科學蒐集的大量資料可建立各種生物多樣性指標,藉由持續監測物種數量變化,檢視保育措施成效並制訂新策略。

 
阻止生物多樣性流失、減緩與調適氣候變遷、永續運用有限的自然資源,是現代人類面臨的三大挑戰。生物多樣性是歷經38億年環境磨練的演化產物,但正處於兵臨城下、遭受十面埋伏、只能做困獸之鬥的存亡之秋。各地野生生物族群滅絕不斷發生,曾經為數眾多的物種也難以倖免。人類活動大幅改變了整個地球的氣候與地景,也將為人類世的生命世界帶來一場大災難。
 

公民科學的興起

為了理解生物多樣性現況與變化趨勢,科學家設計許多生物多樣性指標(biodiversity indicators),作為評估環境品質變化的工具。「指標」是用來呈現一個客體複雜狀態的簡易工具。例如體溫是人體是否健康的指標,GDP是國家經濟狀態的指標。而生物多樣性的現況,也同樣需要指標,例如生物的種類和數量多不多?是否有增減的現象?然而,只有工具不夠,就像是設施完備、具有許多高檔烹飪設備的廚房,如果沒有好的食材,也做不出美味的料理。在這裡所需要的食材就是用來分析的「資料」,而且包含生物出現的時間、地點、種類、數量的紀錄,這些資料稱為「生物時空分布資料」。
 
如果想製作國家或更大範圍的指標,就要在範圍內定期蒐集資料,若讓少數的專業調查員執行,根本是天方夜譚。於是,各界想出了一種新的資料蒐集模式,稱為「公民科學」(citizen science)。他們廣邀民間相關團體和自然觀察愛好者,這群人如往常一樣將自然觀察當作休閒活動,只是科學家提供許多有趣的工具,這些工具會協助將觀察紀錄轉為可分析的資料形式。有了各地民眾的參與,調查員不需要舟車勞頓、曠日廢時。在眾志成城的合作之下,來自國家各地數百甚至數千名自然觀察愛好者便能快速地提供大量的寶貴觀察紀錄。
 

公民科學的運作

公民科學雖然是新名詞,但其實已有許多運用相同概念的案例,例如臺灣人熟悉的「路況廣播」。高速公路上並沒有一組路況調查隊,一天到晚在高速公路上調查,路況資訊非常耗費時間、人力、金錢。因此,路況資訊其實都來自用路人,資訊的使用者同時也是資訊的提供者。只要有匯整資訊的平臺,就能讓所有人提供和共享資訊,這也就是公民科學的運作機制。
 
公民科學計畫的類型可分為兩大類,分別是「系統型計畫」(systematic scheme)和「機會型計畫」(opportunistic scheme)。……【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5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