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4-06-01人類與自然的最後一線生機 國際與我國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方案 654 期

Author 作者 鍾國芳/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

Take Home Message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文明永續發展的四大基礎要素之一,卻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更被稱作地球的第六次大滅絕。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次締約方大會通過《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被視為阻止這場危機的最後機會。
➡臺灣雖非締約方,但同樣受生物多樣性快速消逝影響,仍更應主動參與並將生物多樣性納入全面施政,為後代留下淨土。

 
在浩瀚的宇宙中,我們已知的生命形式只存在於狹窄的物理化學條件下。地球與太陽的距離恰巧提供了陽光、空氣、水這三大生命要素同時存在地球上的條件,這奇蹟中的奇蹟它孕育出由遺傳多樣性所組成的形形色色的物種,並在與地球複雜環境的交互作用下塑造出各式生態系,豐富了地球上從海洋到陸地的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為人類提供了支持、供給、調節、文化等生態系功能與服務,使人類得以發展出超越其他物種的文明。因此,陽光、空氣、水、生物多樣性可說是人類文明永續發展的四大要素。

 

(Adobe Stock)

 

第六次生物多樣性大滅絕

然而,近代人類的活動已導致生物多樣性快速喪失,程度堪比地質史上的大滅絕事件,對人類文明的永續生存造成極大危機。但不幸的是,相較於大規模傳染病、戰爭與區域衝突、能源短缺、金融海嘯、甚至氣候變遷等議題,生物多樣性快速喪失的危機普遍被全球各國政要、企業界、公民大眾所忽視。因此,2022年底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Conventional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CBD)第15次締約方大會(COP15)通過的《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Kunming-Montreal Global Biodiversity Framework, K-M GBF)被寄予厚望,更被視為是遏止人類引發第六次生物多樣性大滅絕的最後希望。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於1992年在里約熱內盧地球高峰會(Earth Summit)通過CBD,該公約由42個條文與三個附件組成,旨在「保育生物多樣性、永續利用生物多樣性,並確保公平合理分享由利用遺傳資源而產生的惠益」。CBD除了敦促各締約國訂定《國家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方案》(NBSAP)外,也訂定如2010年COP10通過的2010~2020年《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Aichi Biodiversity Targets,簡稱愛知目標)等長期目標,作為各締約國制定國家方案的指引。
 
《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希冀接續《愛知目標》作為後2020年生物多樣性目標,於2050年前:恢復所有生態系統、遏止人類造成的物種滅絕、減少所有物種滅絕的風險、維持物種遺傳多樣性以適應環境變遷、永續利用管理並主流化生物多樣性以利永續發展,以及與在地原住民共享永續利用與保護傳統知識,同時確保所有締約方能公平地獲得包括財務、建設能力、科學技術等支援,才能實現2050年人類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願景。……【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5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