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4-02-01連數學家都難以接受的√−1?穿越時空談虛數與複數發展 650 期

Author 作者 蘇意雯/臺北市立大學數學系教授,喜歡與大、小朋友分享有趣的數學史故事。

Take Home Message
• 多數人難以接受虛數、複數的概念,其實許多數學家也難以認同,例如笛卡兒和牛頓。
• 18世紀初瑞士數學家尤拉以「i」表示√−1,但18世紀末才出現描述複數的四則運算,最後是高斯使複數的可信度增加。
• 現在複變函數已是一門數學分支,在流體力學、熱力學、雷達探測、無線電通訊、宇宙理論中皆扮演重要角色。

 
筆者之前曾在高中任教,當教完複數〔註〕這個單元之後,學生通常反應:「沒什麼意義的符號,但又不能沒有它。」、「一個虛幻不實的數,但我們為何要去研究一個『不存在』的數呢?它有什麼實際用途嗎?」、「虛數只能死背,再由i來計算,無法像實數有清楚的概念。」、「我覺得虛數根本不存在,只因為方程式要有解或公式能完美,就創造這種數來自圓其說,真是違背自己的良心。」
 

〔註〕為一種實數的延伸,以z=a+bi來表示。其中a與b為實數,i為虛數(方程式x2+1=0的解,也就是√−1)。

 
其實不僅是高中生,甚至對於部分大學數學系的學生而言,也往往不知道虛數的歷史脈絡及日後的應用。在數學教學中,我們強調有意義的學習,但是從複數的學習上似乎很難看到這樣的成效。學生往往不知為何而學,只是學習了一些操弄符號的技巧。事實上,數學並不是靜止又與生活無關的學門,而是動態的過程,在發展中除了成功也充滿失敗,正如同學生的學習過程一般。
 

數學家也難以接受的√−1

數學家赫希(Reuben Hersh)曾比喻:「數學就像一個出色的餐廳,在前面的用餐區,顧客們享用著乾淨且精心烹製的數學菜餚。」但事實上,熱火朝天、鍋碗瓢盆聲齊揚的廚房,才是數學家們產製知識的實際場所。從數學思維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新概念的提出,往往不是一推出就馬上能獲得數學界同儕們的鼓掌通過,√−1的發展也是一樣。例如法國哲學家與數學家笛卡兒(René Descartes)認為負數的平方根是虛幻的、不能被接受,這也就是虛數(imaginary number)命名的由來。英國數學家與物理學家牛頓(Isaac Newton)也覺得負數的平方根沒有實際意義。至於與牛頓爭奪微積分優先權的德國哲學家與數學家萊布尼茲(Gottfried Leibniz)則說:「聖靈在分析的奇觀中找到超凡的顯示,就是那理想世界的端兆,那個藉乎存在與不存在之間的兩棲物,那個我們稱之為虛幻的負1的平方根。」
 
不過到了1831年,英國數學家及邏輯學家德摩根(Augustus De Morgan)認為:「我們已經證明了√−a是沒有意義的,或者甚至是自相矛盾和荒唐可笑的。但通過這些記號,代數中極有用的一部分卻建立起來,它依賴於一件必須用經驗來檢驗的事實,即代數的一般法則可以應用於這些公式而不導致任何錯誤的結果。」愛爾蘭數學家、物理學家及天文學家哈密頓(William Hamilton)在1852年1月13日給德摩根的信中談到:「我認為你或我⸺但我希望是你⸺選個時機寫下√-1的歷史。」五天後德摩根回信說:「有關於√−1的歷史,要從印度以降好好寫起,可是一件不小的工程。」……【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5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