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4-01-01探索未知的傾向 649 期

Author 作者 麥可.龐德(Michael Bond)

在神經科學實驗室裡,研究人員大部分時間都在窺探老鼠的大腦,而他們選擇的食物(給老鼠吃,不是自己要吃的)是「維多滋」(Weetos)的巧克力口味脆麥圈。需要誘騙毛茸茸的實驗對象時,他們便會拿出這種食物。飢不擇食的老鼠一向會屈服,唯獨一次例外。
 
大鼠頭一次到陌生環境時,沒有任何食物能夠引起牠的欲望。好奇又害怕的牠會在新的地域四處嗅聞、爬牆探索,偶爾還會衝出界。比起填飽肚子,牠更急於巡遊這個空間。史特林大學行為神經科學家保羅.杜千科(Paul Dudchenko)研究動物如何探索空間,花了許多時間觀察大鼠走迷宮。「大鼠有恐新症──牠們不喜歡新的事物。」他表示,「但如果將牠們放在陌生環境裡──我們一直都這麼實驗──牠們很快就會開始一如以往地摸索四周,直到熟悉整個空間為止。」
 
大鼠的這種傾向一點都不獨特,幾乎所有的哺乳類動物到了陌生環境都會如此。如果你有養貓,可以試著帶牠到朋友家,觀察牠冷靜之後或進食之前如何偵察陌生的空間。人類也一樣能敏銳察覺未知。如先前所述,在大人的允許下,兒童會貪婪地四處探索。對人類與其他動物而言,認識從未到過的地方似乎非常重要。
 
何以如此?老鼠在探索迷宮時,大腦發生了什麼事?或者我們在陌生的城市裡漫遊時,大腦發生了什麼事?一個地方怎麼會起初讓人感覺陌生,最後卻像家一樣溫暖?數十年來,這類問題令神經科學家與心理學家深感著迷,尤其自一九七一年起,任教於倫敦大學學院解剖學系的約翰.歐基夫(John O’Keefe)與強納森.多斯特羅夫斯基(Jonathan Dostrovsky)發現,老鼠的大腦有一種神經細胞與以往學者所知道的任何細胞都不同。多數的神經細胞(或神經元)在接收動物體內發出的感覺資訊時會變得活躍──表示它們正傳送訊息至大腦其他部位。相較之下,這些細胞似乎能察覺動物在環境中的位置,並且在動物到了特定地方時才會活化。歐基夫將這些細胞稱為「位置細胞」,認為它們所屬的大腦區域〔名為海馬迴(hippocampus)的海馬形狀構造〕為老鼠提供了一套定位導航系統,或稱「認知地圖」,幫助牠記憶環境與游移其中。
 
自此之後,研究老鼠大腦的神經科學家又發現了數種與空間特別相關的神經元,包含有如內部羅盤一樣可感測牠們面向何處的頭向細胞、可標記位置的網格細胞,以及老鼠與牆壁或邊緣相隔一定距離時會觸發的邊界細胞。這些不同類型的空間細胞大多坐落於或緊鄰海馬迴,透過某種方式共同作用,讓動物知道自己位於何處,最重要的是,記得去過哪些地方。……【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49期】
 

 
書 名│《大腦如何辨識方向?建立方向感、空間意識、拓展社群的人類大腦導航祕密》
作 者│麥可.龐德(Michael Bond)
譯 者│張馨方
出版社│麥田出版
出版日期│2023年10月

 

填問卷.拿新書:https://forms.gle/78k9e7RaYCkh4i5PA
只要於2024年1月31日前完整填寫讀者問卷,就有機會獲得麥田出版的《大腦如何辨識方向?》一書。問卷內容請掃描QR code,並詳實填寫,否則將喪失抽獎資格。獲獎名單將於2024年2月5日之前公布於《科學月刊》官方網站(www.scimonth.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