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3-12-01追蹤電子運動的「閃光燈」 原秒脈衝的發現與突破 648 期

Author 作者 楊尚達/清華大學電機系、光電所特聘教授,現任光電所所長。研究超快雷射光譜學於半導體、綠能與生醫的應用,也關注歷史和戰略議題。

Take Home Message
• 「原秒脈衝」的發展可從雷射說起,但和傳統單一頻率的連續波雷射不同,需要多道不同頻率且等相位的弦波疊加才能形成脈衝。
• 1987年呂利耶突破頻寬障礙,將光的波長從1064奈米的紅外光壓縮到32奈米的極紫外光,單一振盪週期因此縮短到只有107原秒。
• 2001年,亞谷斯蒂尼團隊找出量測極紫外弦波相位差的方法;克勞茲團隊也發表了原秒脈衝的量測技術,並實現此技術的「閃光燈」功能。

 
諾貝爾獎是學術成就的頂級桂冠,今(2023)年10月3日物理學獎頒給三位研究「原秒脈衝」(attosecond pulses)〔註〕學者的消息曝光時,筆者內心湧起的幾個獨白是:
 
1. 恭喜在隆德大學(Lund University)接待過我的呂利耶(Anne L'Huillier),也恭喜指導我實驗室成員陳柏翰取得博士學位的克勞茲(Ferenc Krausz)!
2. 提出三階段模型解釋原秒脈衝產生機制的加拿大物理學家科克姆(Paul Corkum)惜為遺珠之憾。
3. 終於有多一點人想了解原秒脈衝了吧?
 

〔註〕attosecond也常被譯為「阿秒、埃秒」,這兩種譯法皆為音譯。

 
在收到《科學月刊》邀稿後,筆者也拜讀了眾多物理同行精彩的文章。目前網路上已不乏解說原秒脈衝的原理、技術、應用的精闢文章,如何不至流於錦上添花的確煞費苦心。筆者想到的一個解法就是「說一個好故事」,讓讀者在汲取新知之餘,也能興起探索未知的動力。

 

安妮.呂利耶(Anne L'Huillier,1958~)
國籍∣法國、瑞典
任職單位∣隆德大學
研究領域∣原秒物理學
(Magnus Bergström, Wallenberg Scholar)


費倫茨.克勞茲(Ferenc Krausz,1962~)
國籍∣匈牙利
任職單位∣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
研究領域∣量子光學
(©Christoph Hohmann, MCQST)


皮埃爾.亞谷斯蒂尼(Pierre Agostini,1941~)
國籍∣法國
任職單位∣俄亥俄州立大學
研究領域∣原子物理學
(Krystal Kenney, Ohio University)

 

雷射與脈衝

原秒脈衝當然不是橫空出世,而是從雷射發明開始,累積了數十年的壯闊史詩。
 
當任職於休斯飛機公司(Hughes Aircraft)、年僅32歲的美國物理學家梅曼(Theodore Maiman)在1960年展示第一臺可見光雷射時,大家驚嘆到人類居然能讓多如恆河之沙的原子聯手發出單頻純色光。這種物理上的「連續波」(continuous wave),它的電場是以單一弦波(sinusoid)隨時間振盪(圖一 a)。
 
連續波雷射開啟了操控光場的新紀元,但它與「脈衝」恰好是對立的兩個極端。如果忽略掉快到難以察覺的弦波振盪,例如紅光電場的振盪週期僅約2.3飛秒(femtosecond),只有單一頻率的連續波輸出的波為固定平均功率,且沒有時間解析度。反之,包含各種頻率成分的脈衝則是把能量集中在一個短暫的包絡之內,可以得到巨大的峰值功率和超精密的時間解析度(圖一b)。


圖一|連續波與脈衝
(a)單一頻率的連續波雷射電場是以單一弦波隨時間振盪;(b)連續波與脈衝恰好是對立的兩個極端,包含各種頻率成分的脈衝將能量集中在一個短暫的包絡之內,可以得到巨大的峰值功率和超精密的時間解析度。(作者提供)

 

大頻寬、高功率、短時間這三大特色,正好就是諾貝爾物理學獎三度獎落超短脈衝雷射技術的原因。首先由2005年的「光頻梳」(optical frequency combs)技術拔得頭籌,它是在科學家們有能力將雷射的頻寬拓展到逼近雷射中心頻率ω0(俗稱八度音頻寬)後才得以實現。由於光的中心頻率動輒高達數百兆赫(terahertz, THz),要把頻寬擴充到這種等級的難度可想而知。時隔13年,替雷射功率帶來革命性突破的「啁啾脈衝放大器」(chirped pulse amplification, CPA)獲得2018年物理獎的青睞。去(2022)年底美國國家點火設施(National Ignition Facility, NIF)發表的能量淨增益核融合實驗就是這項技術的具體應用。跨過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今年由突破時間解析極限的原秒脈衝獲獎,堪稱功德圓滿!順帶一提,其實早在1999年,雷射脈衝在短時間上的優勢就被用於解析化學反應動態,因而贏得該年度的諾貝爾化學獎。只是當年關注的是分子動態,次皮秒級(sub-picosecond)的脈衝就足以奏功。人類不過20餘年的光景就備妥了足以解析電子動態的原秒脈衝,可謂一日千里!
 

如何發出脈衝光?

回到技術面,該如何讓標準的連續波雷射改發出脈衝光,的確考驗人類「動手腳」的本領。多數文章會以疊加多道不同頻率且等相位的弦波來解釋脈衝的形成,這種「頻域」(frequency domain)的觀點完全正確,不過要讓雷射振盪器從一片混亂的雜訊中長出超短脈衝,主要依靠在共振腔內加入運作在「時域」(time domain)的飽和吸收體。……【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4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