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1-08-31都市裡吹來一股雜草風 臺灣原生野花草的應用實驗 621 期

Author 作者 伍淑惠/林業試驗所助理研究員,中山大學生物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從事植物園經營管理工作,亦長期進行墾丁高位珊瑚礁森林生態系長期動態監測、植物種子生態相關研究。

今(2021)年的冬天比往年來得冷,年初迎來盛開的櫻花潮,以及輪番上陣的紫藤、木棉、鬱金香、薰衣草、杜鵑花、風鈴木、花旗木、油桐花等花海景色,繽紛的春天令人目不暇給。在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日趨嚴重之下,賞花出遊的愉快情景讓臺灣在世界上顯得更為特別。

你喜歡花海嗎?但其實這些顏色鮮艷、大色塊交錯的花毯卻是個幻影。那些被臨時栽種在河濱綠地的草花,只是季節性的裝飾品,它們在栽種完成時是最好的狀態,接下來就是開始倒數這些植物走向死亡的日子。而更為殘酷的事實是,這些草花如同用過即丟的一次性商品,兩個月後終將成為一堆垃圾,再過幾天又會有另一些「新人」補上。

人人都喜歡美麗的事物,在自然的事物中,除了日月星辰、風雨之外,花朵、植物是我們最容易接近的。花無處不在,而「花」在自然法則中,用以養活野生動物及人類,但對於習慣從便利商店和餐廳獲取食物,而不是在野地裡採集的現代人來說,其實我們很難意識到——花朵的用處不僅僅只是用來取悅人們。

 

城市中的野花園

今年2月,台北植物園新增了一個名為「野花園」的小型植物展示區,這是臺灣第一個以「原生植物」為主角的公共花園(圖一)。野花園之所以稱為「野」有幾個意義:

第一、使用臺灣北部平野常見的物種,有些甚至在臺北都會區人行道旁就能看見,在野花園裡70 餘種植物的種源,都來自野生環境。

第二、基於觀察植物在野外的天然生育地,安排以其適合的光照強度進行分類栽植,以喜陽、耐陰、中性,區分出三種不同微環境類型。

第三、植栽配置上師法自然,模仿植物在野地裡自然的群聚錯落,再輔以景觀美學的專業調整和嘗試。

 

圖一:台北植物園的野花園以多樣性及微棲地生態分區為特色,呈現臺灣亞熱帶特色的原生野花草。


在野花園裡,有你我熟悉「鼠麴粿」食材原料使用的鼠麴草,端午節高掛於家門避邪的艾草。而春天在公園草坪上迎風搖曳的佛氏通泉草、民間中草藥常用的小金英(兔仔菜)、雞角刺(南國小薊)、臺灣蒲公英,青草茶配方要角又有「恰查某」之稱的原生種鬼針草,以及過去丘陵平野常見,但因為過度採集或棲地破壞而幾近消失的20餘種瀕危植物,都可以在野花園裡看到。

不同於單一的花海,野花園中的植物多樣性高,沒有最佳主角,因為每種植物都是主角,它們有各自閃亮的季節,無論繁盛或枯黃,逐次更替,藉由植物個別的生命變化讓人感受季節尺度上的遞嬗。雖然野花園並不特別吸引眾人注目,但在形式或感知上,卻能提供多樣性、變動性、演替性、實驗性的新視野與觀賞角度,透過重複的造訪,無論天氣是晴朗、下雨、清晨、黃昏,總能有新的發現與感受,甚至隔年又會再以新的姿態原地呈現。

 

原生植物是主角

原生植物是野花園的主角,在形貌上更接近野地草原的景緻,也盡量減少管理作為,花開時得以欣賞,而果熟、落葉、殘籽枯枝也會保留下來,希望呈現植物在不同生活史階段的樣貌(圖二)。植物間的競爭與消長,是花園裡連續且從不停止的節奏,不鋤草、少澆水、不施肥並移除入侵性外來種,以低干預的方式為管理原則。……【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21期】